近日,72歲的王添貴老人在安康市石泉縣公安局后柳派出所民警的幫助下,告別了40余年的“黑戶”身份;他的養子王小正(原姓鄭,52歲)也在民警的幫助下與分離40余載的母親視頻連線相認。
【資料圖】
少小離家老大回
1979年,家住石泉縣后柳鎮前鋒村的小伙王添貴獨自離開家鄉到外闖蕩。在長達40余年的時間里,他先后在寶雞市的眉縣槐芽鎮、湯峪鎮以及周至縣等地輾轉,與在火車站撿到的養子王小正相依為命,以上山采藥售賣和幫人打零工為生。
落葉歸根,隨著年齡的老去,王添貴老人回家的念想愈發強烈。3月10日,王添貴老人帶著養子從周至縣出發,徒步踏上了故鄉的歸途,歷時半個月余,終于回到了故鄉后柳鎮。
(王添貴老人拿到嶄新的戶口簿)
滄海桑田,王添貴老人眼前的后柳古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年離開時,到處都是破舊的土坯老房子、坑坑洼洼的泥巴路、村民還為溫飽發愁的景象早已不在?,F在,村民家家有樓房,有的村民還買了小汽車,看到這些,老人恍如隔世。
民警幫其養子找親生父母
人回來了,一顆心卻無處安放。王添貴老人離家40余年,其間未曾和家人聯系過,在外漂泊期間也沒有辦理戶口,這導致他成了一名“黑戶”。沒有戶口,無法享受國家有關政策,這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極大麻煩。同時,讓王添貴老人操心的還有他的養子王小正,他希望民警能夠幫其養子找到親生父母。
據了解,1982年,王添貴在渭南市蒲城火車站遇到正在乞討的小男孩,見男孩十分可憐,便將其收留并認為養子。此后,父子二人相依為命,一直生活至今。
(民警到老人居住地走訪)
“這事我們管”。得知王添貴老人的情況后,后柳派出所所長邱明兵承諾道。后柳派出所把解決王添貴老人戶籍問題與幫助其養子尋親的事情同步進行。為早日幫助王添貴老人解決戶口問題,民警通過翻閱檔案、遠赴寶雞市的眉縣槐芽鎮、湯峪鎮以及周至縣等老人居住過的地方走訪,開展證人詢問、材料核查、調查取證等工作。經民警多方奔走,查實了王添貴的身份,完善了相關資料,并及時向上級公安機關提交了證明材料,申報辦理戶口業務,并快速審批通過了老人的落戶申請。6月1日,王添貴老人如愿拿到了嶄新的戶口簿。
千里認親“一線牽”
相比幫王添貴老人上戶,幫助其養子王小正尋親的工作更為困難。王小正只知道自己出生在四川省,具體地點無法說清,母親叫莫某蘭,家里還有個哥哥。
根據這些線索,民警立即行動,經過多方努力,找到一名叫莫某蘭的老人(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老觀鎮新廟村一組),并向其求證,老人表示自己有個兒子(鄭文軍)與其已分離40余年。
為進一步確認王小正與莫某蘭系母子關系,民警聯系到莫某蘭居住地的干部采集了她的DNA,后在刑偵大隊技術民警的協助下,經過比對,確定了王小正與莫某蘭系生物學親子關系。
“媽 ,你還認不認得到我?”。在后柳派出所,王小正與母親進行了視頻連線,見到白發蒼蒼的母親,他遲遲才說出這句話來。母子40余年未見,雖然彼此容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隨著聊天的深入,母子間沉睡的記憶被一點點喚醒。
“當年你到哪里去了?我們都找了你好幾年啊,我以為這輩子再也見不到你了……”“那次闖禍了,怕你打我,就爬上拉煤的火車躲一下,后來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一次沖動的逃離,讓母子天各一方,分離40余載。說到這些,母子二人都已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王小正與親生母親視頻連線認親)
是回到親生母親的身邊,還是留下來照顧養父?面對這個問題,王小正有著自己的想法。他說養育之恩大于天,其母親那邊條件也相對較好,還有哥哥照顧母親,而自己的養父如果失去了他,就等于失去了這個世上唯一的親人。他表示,近期將去看望母親,回來后留下為養父養老送終。
文/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張松 圖/石泉縣公安局提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