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人的記憶里,能在放學后存上一周零花錢,和同學在周末去許留山點上一碗“芒果西米撈”幾人分著吃,就是最奢侈的享受。
然而隨著南山深圳灣科技園的許留山門店的買閉,深圳再無許留山,于此同時,大陸地區的許留山僅剩不到10家門店,2021年5月,一則#香港可能再也沒有許留山了#的話題頂上熱搜。
【資料圖】
而巔峰時期,許留山在全球的門店數量超過300家,觸角還伸向了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加拿大等國家。
不過在一波波的閉店潮下,網友們懷念的并不是許留山的口味有多好吃,而是驚恐的發現自己在許留山沖了儲值卡,正想著趕緊花掉時發現,店都沒了。
哪怕是在北京,唯一的一家許留山還在幾十公里開外的京郊。
到底是許留山不行了,還是芒果西米露不香了?
時間倒帶至20世紀50年代,當時大街小巷都流傳著“香港什么山最多,許留山最多”。
據港媒報道,香港曾擁有超過50家的許留山門店,在打響了名氣后開始在廣深杭等城市設立門店,因此在90、95后的青春期,在QQ空間發上一張許留山的“糖水”照,點贊量不亞于今天的朋友圈。
那個時期,許留山就是糖水之王。
電影《小親親》里,郭富城和陳慧琳在許留山的門口約會;Twins的歌曲《友誼第一》里,有一句“讓我們結伴探訪許留山,感情不必分你高班我高班?!敝钡?2011 年,許留山也在香港餐飲界 “奧斯卡金像獎” 的飲食天王獎中,拿下“甜品天王”的稱號。
換種說法,就像現在的人專門飛去長沙喝茶顏悅色一般,在經濟發展黃金時期的20世紀50年代,成堆的人為了一口許留山去香港旅游。
當然首當其沖的是廣東人,只要點上一碗精致的芒果甜品,就宛如化身港劇嗲味女主。
許留山的爆火有無異于兩種原因:在大眾還在喝6塊錢的沖泡奶茶時,許留山已經把“糖水”賣到了18元,在其他甜品店還在賣紅豆龜苓膏時,許留山把洋氣的熱帶水果芒果制成了一系列的甜品:
多芒小丸子、金粉撈丸子、鮮什果芒果布甸、芒果撈野......
白亮亮的陶瓷碗配上金燦燦的、在廣東這種緯度偏高的城市不多見的新鮮芒果,再配上港劇盛行的甜水日常,直接推動了許留山的“芒果生意”。
光是靠賣甜品,許留山在2016年的總收入就達到了4.6億元人民幣。
初代網紅甜品店,許留山必須擁有姓名,然而從初代開始,“網紅店”的命運便注定只能輝煌一時,誰也沒想到,2016年是這家61歲的老字號最后的輝煌,資本的裹挾下,許留山迅速跌下了神壇。
許留山的第一個戰略失誤,出現在擴張的過程中,創始人家族對商業的洞察并不敏感,短短十年三次“賣身”,管理層混亂,品牌價值嚴重流失。
甚至在許留山自己的大本營香港,出現了拖欠房租遭4名債權人告上法庭的事件,直接被申請清盤。
2009年,許留山掌舵人許炳城將全部股份賣給馬來西亞華人公司navis capital,六年后許留山輾轉到黃記煌集團手中,大規模的開放加盟后門店數有所增加,但單店銷售額、客流量和口碑都開始下降。
有網友直言:
最直接的表現為,部分地區由于遠離芒果產地,授權加盟的形式很難保證芒果的口感,豆瓣網友就曾戲言:“不吃羊城以北的許留山”。
2019年黃記煌被百勝中國收購,論和肯德基、必勝客這兩個百勝“親兒子”爭寵,許留山就像是港劇里的地位最低的小女兒,毫無對策可言。
更甚的是,在許留山仍停留在開發芒果之際,新茶飲已經將觸手伸向了油柑、石榴、葡萄、牛油果等其他鮮果,比如喜茶的多肉葡萄、滿杯橙橙,奈雪的霸氣玉油柑。
自身創新力不足加上大環境帶來的巨大成績,那個創新力滿滿“國際許”走到了夕陽時。
廣東與香港共享糖水文化,因此也是內地甜品店分布最多的地區,得益于廣東吃下午茶習慣,光是廣州市的甜品店總數便超過了26000家。
根據大眾點評的人氣排名顯示,在廣州前20名甜品店里,只有5家為傳統甜品店,人氣最高的傳統甜品店為南信牛奶甜品專家,不少專門來廣的游客會表示:各大清單里都有這家。
時過境遷,隨著新茶飲的崛起,老式糖水鋪已經不再是年輕人們的第一選擇。
以前選擇少,現在選擇多,許留山不論是產品還是外觀都略顯守舊,問起廣東人現在都去哪里吃下午茶,他們會回答你“如果現在還要拍拖,那必須去喜茶啊?!?/p>
和許留山同級的,還有滿記甜品。
不同于許留山,滿記甜品在短暫消失一陣子后選擇與新式茶飲“小滿茶田”合并,原星巴克中國供應鏈負責人、皮爺咖啡COO胡逢春以及原小滿茶田COO、星巴克中國前華東區運營負責人宋曉莉共同加入。
這場“新老聯姻”轟動了整個甜品屆,它專門去尋找那些供應鏈不穩定、價格不低廉,也不易于獲得但是真正在用戶心中有價值的品類。
2020年,小滿茶田第一家店憑借“車厘子自由”的高價值概念吸引了大批消費者,目前小滿茶田車厘子系列的毛利率已達到65%以上,所有門店都實現了扭虧為盈。
老字號轉型不是新鮮事,但也絕非易事。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出現了大量諸如“永旺商城的鮮芋仙倒閉了”“好多鮮芋仙的門店都消失不見了”“呼和浩特的鮮芋仙也關了”“萬達廣場的鮮芋仙也停業了”等信息。
中式甜品并沒有多少特色和亮點,更沒有全國性的知名品牌和領頭羊,像滿記、鮮芋仙、許留山都是在自己的舒適圈里跑馬圈地,誰也不礙著誰,更別提相互之間的競爭關系了。
根據企查查數據顯示,2009年注冊的甜品門店數才只有929家,從2011年起門店數量開始爆發,到2019年甜品門店注冊量達16661家,雖說門店數在不斷增加,但近幾年,餐飲人士表示“明顯下滑好嚴重”。
首先最要命的,是中式甜品極度依賴堂食體驗,外賣契合度并不友好。
雖然許留山早在2000年就開創了杯裝鮮果爽特飲,但由于保鮮的溫度受限,外賣的范圍也受到了極大限制。
另外相比于早中晚這樣的傳統餐點,甜品店的客流正隨著快節奏的生活消散殆盡,讓非餐時間段的消費者走進甜品店越來越難。
百度指數顯示,甜品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20-39歲的年齡段,共占據了甜品消費人群的81%;而在性別分布方面,近七成都是女性消費者。
而女性客戶和年輕消費者的一大特征是“善變”。她們本就愛好時尚、新奇的內容,中式甜品老化的品牌形象,越來越難以滿足她們的胃口。
因而美妙的下午茶時段,這些消費者們會往兩個方向分流:一是隨買隨走的新茶飲,二是小而美的精品咖啡店。
但無論是悠久歷史的糖水,還是如今的千禧辣妹結伴取號排隊的新茶飲,當代甜品的主力消費者一直都是年輕人,他們有著最強的消費力,永遠追逐著新潮,一輪又一輪的迭代著。
正如逐漸老化的許留山,永遠會有更新的甜品、更新的品牌被研發出來,就像有人永遠年輕。
參考:
誰還記得許留山——36氪的朋友們
許留山老去,甜蜜不再——每日人物
遍地開花的中式甜品,為何不如茶飲? ——億栗皇物聯
許留山謝幕,中式甜品危矣?——鋅刻度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