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者自救,圣者渡人。
作者:李歡
(相關資料圖)
編輯:蒙多
風品:吳雙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地產復蘇有些蹣跚,卻依然在路上。
6月1日,中指院發布最新全國百城價格指數:5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6180元/平方米,同比跌幅0.11%。一線城市新房價格環比上漲0.04%;二線城市半數房價呈回落狀態;三四線代表城市跌幅0.05%。
乍暖還寒中,洗牌出清有加速跡象,部分上市房企拉響退市警報。比如,ST泰禾6月5日起停牌,根據相關規定將被終止上市。*st藍光宣布6月6日摘牌終止上市。此外,*st中天、st美置、榮盛發展、金科股份等也存退市風險,紛紛發起“1元”保衛戰。
當然,相比*st中天、st美置,榮盛發展和金科股份還有不少騰挪空間。為繼續留在牌桌上,企業也在奮力自救。
以榮盛發展為例,宣布停牌,跨界收購,醞釀資產重組。努力向外界展示信心,難能可貴亦時不我待。只是,能借此脫困改命嗎?
01
有利因素與質疑聲音
跨界能“逆天改命”?
6月2日,地產股迎來普漲行情。而6月1日,榮盛發展公告,公司繼續停牌。收購榮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盟固利”)68.38%股權交易,各方正在進行協商、論證和確認。
突擊啟動交易,本為挽救股價。4月以來,榮盛發展股價一直在2元以下震蕩,停牌前只有1.17元/股。若持續低于1元將有面值退市風險,屆時企業脫困再染風霜。
5月26日,榮盛發展發布停牌公告,擬發行股份購買盟固利68.38%股權。
姑且先拋開標的成色,切入新能源藍海賽道,無疑是個充滿吸引力的故事。尤其與股價持續低迷的榮盛發展而言,值得搏一搏。
此番跨界有三個有利因素:
無需為交易付出資金;交易對象為控股股東榮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榮盛控股”);盟固利為老牌動力電池廠商、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已形成產品矩陣、完整技術體系,有一定行業影響力及資源沉淀。
質疑聲音同樣不少。
首先,盟固利發展并不如意。據界面新聞,2019年盟固利營收僅8.49億元,凈利-1.19億元;2020年Q1營收4700萬元,凈虧卻達8700萬元。
據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今年1-3月的單月,榮盛盟固利的三元動力電池裝車量能排進國內前十五名。
然在頭部效應下,寧德時代、中創新航占據市場70%份額,盟固利市占率只在0.06%-0.12%之間。若時間拉長至1-4月份,其已被擠出三元電池裝車量前15位。
大市場也強競爭、強研發、強規模,面對強者環伺,生意也并沒想象的那么香。
對榮盛發展而言,造血力不足且市場規模不占優的盟固利,能帶來多少業績成長性、發展確定性,金瓜還是暗雷仍需時間審視。
其次,盟固利原為控股股東資產,此番重組被質疑“臨時抱佛腳”。據澎湃新聞,2018年6月,榮盛控股以21.72億元價格收購了中信國安盟固利動力科技有限公司31.8%股權,同時還對標的增資24億元,最終持有51.16%股權,次年將其更名為榮盛盟固利。
那么,既然早年便大手筆布局,為何如今才注入上市公司?
據悉,榮盛發展主業聚焦地產,包括城市地產板塊、康旅板塊、產業新城板塊、物業板塊以及其他板塊。盟固利注入,算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跨界,而后者又處戰略新興賽道,以強專業、強創新著稱,極度考驗企業的業務協同、綜合賦能、培育能力。
地產主業尚未全面復蘇。如今又新增“不掙錢”的動力電池板塊。雙線作戰,如何既講透老故事、又講好新故事,甚至借此改命華麗轉型,而不淪為概念蹭熱,外界不乏疑慮。
02
存貨金額超千億、負債率超89%
為粗放“三高”買單
不算多苛求。根本而言,規避退市的關鍵仍在主業復蘇。而這,也是榮盛發展的危機困題所在。
作為一家深耕河北市場的上市房企,榮盛發展銷售額曾在2018年、2019年、2020年連續突破千億,達到1016億元、1154億元和1271億元。
不過,千億光環背后也離不開三高依賴、粗放擴張模式。2018年至2020年,榮盛發展負債率為84.04%、82.45%、82.07%。其中,短期借款91.86億元、41.25億元、19.69億元。交易性金融負債為1.06億元、15.37億元、48.15億元。應付票據及應付賬款189.52億元、260.38億元、335.13億元。
隨著“三道紅線”政策出臺,上述擴張模式也走到了頭。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公司剔除預收款后的資產負債率較上半年末上升0.3個百分點至75.26%;凈負債率上升3.83個百分點至100.53%;現金短債比提升至1.06倍。
參照“三紅”要求,彼時榮盛發展僅有現金短債比一項達標,入列橙色檔,負債年增速不得在5%以上。為達監管標準,企業進行了種種努力,曾被質疑利用永續債解危。
2020年11月,榮盛發展用益信托網發布一款名為“GQ·尊享21號集合資金信托計劃”的信托產品。該產品投資方向為房地產,募資用于投資香河萬利通永續債,投資門檻100萬元,發行規模7.785億元,預計收益7.5%-7.7%。此產品為單一期限,無固定期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信托產品融資方為香河萬利通實業有限公司。企查查顯示,該公司是沈陽榮盛中天實業有限公司子公司。后者唯一股東正是榮盛發展。要知道,榮盛發展2020年三季報顯示,截至9月底賬上無任何永續債余額。
遺憾的是,財技只能一時騰挪,難左右調控大勢。面對融資杠桿收緊,以及疫情沖擊,榮盛發展業績開始快速變臉。
2020年至2022年,營收715.11億元、472.44億元、317.93億元,對應增速為0.85%、-33.94%、-32.70%。同期凈利77.74億元、-50.03億元、-184.36億元,對應增速-18.92%、-164.35%、-268.53%。
融資受限,造血減弱,榮盛發展遭遇流動性危機。截至2022年末,企業賬面貨幣資金余額為92.02億元,較期初下降53.29%?,F金短債比為0.36。據金融界報道,期末有息負債期末余額共423.04億元,高于貨幣資金余額。其中,逾期未支付票據金額37.36億元。
截止2023年一季度,榮盛發展貨幣資金進一步降至82.73億元,同比下降48.47%。有息負債余額合計418.61億元。資產負債率89.83%,而行業平均值為69.17%。
為緩解壓力,截至2022年底,榮盛發展年內已審批的擔保額為1189.98億元,實際擔保余額合計446.93億元,實際擔??傤~占公司凈資產比達196.28%。
行業分析師郭興表示,擔保常被稱作或有負債、表外負債,過多依賴需警惕隱債隱患。榮盛發展遠超公司凈資產的擔保額,一方面源自自身造血力不足,另一面或也有藏債考量,畢竟一季末的負債率已超出行業均值不少。
此外,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還存股權高比例質押情況。截至今年4月12日,榮盛控股持股10.14億股,持股比23.32%。其中,質押7.94億股,質押股份占其總持股數78.32%。實控人耿建明直接持股5.6億股,對應持股比12.88%,直接持有股票已全部質押。
誠然,榮盛發展表示其資信狀況良好,具備資金償還能力,質押股份風險可控。榮盛控股及其一致行動人也不存在非經營性資金占用、違規擔保等侵害公司利益的情形,股份質押更不會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治理產生影響??蓮纳鲜隹陀^數據看,公司、股東都缺錢,造血力不足也是不爭事實。
深入一度梳理,榮盛發展遭遇的主業困題環環相扣。有行業周期因素,更是為自身往期的粗放規模擴張、三高“后遺癥”買單。
截至2022末,公司存貨1,682.09億元。截至2023年3月底,賬面存貨金額仍達1661.90億元。明眼然都能看出,最有效的脫困辦法,便是提升去化速度、盤活現金流。
03
減值、毛利率異常收問詢函
兩難何解?
5月10日,榮盛發展收到深交所年報問詢函,后者要求其就2022年主營業務表現、美元債違約、賬面存貨高企、期內計提信用減值大增,以及毛利率偏離可比同行等問題作出說明。
5月24日,榮盛發展發布延期回復公告,申請延期至2023年6月6日前完成。
并不算苛求。比如資產減值異常和毛利率下滑。2021年、2022年榮盛發展期末存貨余額為1,925.56億元、1,682.09億元,兩年分別計提存貨跌價準備36.47億元、83.10億元。2022年同比增加127.85%。2021年計提壞賬損失8.1億元,而2022年達到39.52億元。
同期整體毛利7.47億,毛利率僅2.35%,較上年同期的19.54%減少17.19%。橫向對比,同臨險境的金科股份2022年銷售毛利率為6.49%,ST陽光城2022年的銷售毛利率也有6.80%。
對此,榮盛發展并沒在年報中披露計提存貨跌價準備涉及的具體項目情況,項目所在地區市場情況,以及存貨跌價的合理性。從而引發深交所問詢。
6月6日,榮盛發展回復問詢函:
對于毛利率下滑,主要系2021年以來部分項目銷售價格下降、結算項目成本高和資本化利息增加,導致地產業務毛利率下降。公司為解決債務危機換取流動性,加大存量存貨去化力度,降價銷售部分存量住房。
且2022年結算項目的土地,大部2017年至2019年間獲取,這一階段房地產市場處于上行期,直接拉高本期結算項目的平均成本。而加大存量債務展期力度,出現階段性融資成本上升,又導致本期利息支出及資金成本增加。
對于減值,榮盛發展回應稱,2022年公司其他應收款計提減值30.46億元,其中合作方經營往來款計提減值26.6億元,占比87.32%;與政府有關的款項計提減值0.02億元,占比0.07%;其他款項計提減值3.84億元,占比12.62%。
結合債權賬齡,并出于謹慎性考慮,公司對上述地產項目形成的債權全額計提信用減值損失。2022年較2021年發生較大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導致報告期其他應收款信用減值損失計提金額大增,前期信用減值損失計提是充分、合規的,不存在報告期內集中計提信用減值損失情形。
客觀而言,為推動業務回血,榮盛發展足夠努力,代價同樣不小。降價促銷、專項去庫存,不僅毛利率下降,還導致公司賬面存貨跌價,引發期末減值。
截至2022年底,公司賬面存貨金額較上年同期減少了243.47億元??赏跔I收并沒回暖,同比增速-32.70%,虧損更是加劇。側面反映了企業兩難,以價換量能走多遠?也折射了往期積弊之深、粗放加杠桿追規模的“后遺癥”之重。
好在2022下半年以來,隨著“三支箭”等政策出臺,榮盛發展也感受到了暖意。2023年2月24日,公司發布定增計劃,擬發行不超13.04億股,募資不超30億元,用于成都時代天府等三項目建設及補流。
唏噓的是,定增預案剛拋出不久,公司兩筆美元債便曝違約,也正是這次暴雷將企業股價“逼”至2元以下。
2022年Q1,榮盛發展實現營收61.21億元,同比增長60.46%;同期歸母凈利潤為-6.42億元,同比增速35.84%。
營收增長,折射了行業回暖、自身去化加速,可喜可賀。然凈利的持續下滑、虧額加劇,也意味著以價換量仍在繼續,負重前行中主業仍在渡劫。何時否極泰來,考驗企業發展韌性、當家人的破局智慧。
04
基本面趨穩、可貴清流
“光儲充一體化”多香?
提起當家人,創始人耿建明無疑是榮盛發展的靈魂人物。
當過工程兵、體制內工作過,1996年9月耿建明創建了榮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進軍基建、房地產業。在其帶領下,榮盛發展形成了標準化管理,對100個質量細節提出達標規范,旗下產品成功收入《全國高校房地產專業案例教材》。
可以說,耿建明、榮盛發展的成功,得益于時代紅利,更得益于自身的商業能力、前瞻眼光、市場敬畏心。這是兩者往期一路做大做強、笑看風云的密碼,更是當下及后續擺脫困局、穿越周期、重啟新生的抓手。
面對寒冬,耿建明除了用言語鼓勵員工外,也曾多次通過回購等方式向外界傳遞發展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雖業績連滑、虧損重壓,但2022年公司年度施工交房率100%。參與星評項目14個,四星優良達成率100%。有量更有質,與一些企業的躺平形成強對比,個中的責任擔當堪稱一股清流。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單從此看,包括銠財在內的各界輿論也應給其更多的耐心、鼓勵。
截至2022年底,公司土地儲備建筑面積達2,986.06 萬平方米,且土儲區域結構較合理。同時,經過主動及被動的壓縮歸還,有息負債已從2020年末的724億元降至2022年末425億元,已處行業相對較低水平,加上較充足的貨值儲備,意味著榮盛發展不缺騰挪空間、主業基本面正在趨穩。
聚焦此番跨界新能源,也有一盤整合大棋要下。有媒體稱,榮盛發展將探索“光儲充一體化”,以新能源資源改造地產和物業。
具體看,將在建造小區開展充電和換電等業務,充分利用建筑屋頂、幕墻、外墻、配套建面、車棚等優質發電資源。此外還將與第三方合作開發充電樁,以“光儲充一體化”理念指導地產項目開發。
隨著“雙碳”進程的持續推進,榮盛發展上述變革無疑具有誘人前景。
只是,世間之事向來知易行難。新業務新故事再誘人,還需熬過一段落地培育期。雙輪驅動也意味著雙線作戰,面對更多投入、更多專業性、風控性要求,如何扣好快慢擊、把新老故事真正講好講透?
努力展示成長性、確定性的同時,榮盛發展、耿建明擔子也更重了。能如愿么?
本文為銠財原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