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隨著蘋果推出了具有跨時代意義的IPHONE 4,標志著手機開始智能化之后,手機便逐漸成為了每個人日常生活中,根本無法離開的東西。但隨著智能手機功能的精進,對于許多消費者而言,各品牌之間的功能差異已經非常小了,在購買手機時,更多考慮的是性價比和品牌信任感,但這兩點顯然,都不是如今的三星能夠擁有的。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爆炸門”事件出現之后,三星手機的份額可謂是一落千丈。而近期三星推出的Galaxy S23 Ultra,在國內更是沒有掀起太多的水花,哪怕是營銷、測評工作做得風生水起,似乎也無濟于事。
智能手機出貨量增速不足5%,行業天花板難以超越
據相關部門公開數據顯示,2012-2022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大致呈現先上漲后下降的趨勢。而早在2016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就已經觸及頂峰,達到5.22億臺,而后便開始走下坡路。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前11個月,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37億臺,同比下降23.55%。
研究機構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2.7%。預計2023年至2025年,市場規模將持續穩步增長,年增長率約為3%。不足5%的增長率,也意味著手機行業陷入了一個長期疲軟的狀態。不過這一態勢,其實早有征兆。
消費者選購智能手機時,主要從功能、品牌、外觀和性價比四個維度考慮。其中性價比是國內手機品牌最為重視的,功能及外觀配置則是蘋果、三星等常年占據高端市場的品牌放在首位考慮的,可伴隨著手機行業的同質化愈發嚴重、迭代產品更新不明顯等問題的出現,蘋果、三星也很難激起消費者的欲望了。
蘋果作為智能手機行業內特殊的存在,其獨有的生態圈讓其他品牌望塵莫及。而三星、小米、OPPO以及曾經的華為,則在安卓領域一爭高下。但不可否認的是,國內消費者對于品牌的認可度,是遠遠超乎其他地區消費者的。品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很多消費者會在購買手機時考慮品牌的知名度和口碑,而在國內市場,小米、華為、OPPO所占據的份額,已經遠超三星。
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主要參與者格局較為穩定,前五大品牌商包括vivo、榮耀、OPPO、蘋果、小米。其中,vivo(包括iQOO)以19.9%的市場份額穩坐第一,OPPO(包括OnePlus)以18%的份額位居第二,榮耀以17.2%的份額位居第三。
但蘋果以一己之力賺走了行業總利潤的70%,剩余的30%才由三星、華為、小米等品牌瓜分,這其實也暗示著,安卓品牌之間的價格競爭,是非常激烈的:不斷地壓縮自身的利潤空間,才能打造更具性價比的消費體驗,可這卻并非是一個好征兆。
而蘋果之所以能成為智能手機行業天花板,不僅僅是因為其所有的生態圈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上,還因為其懂得揚長避短,將自己的長處發揮到極致:即易上手,產品識別度高。反觀被稱為安卓手機天花板的三星,就有些德不配位了。
因“爆炸門”在國內市場幾乎銷聲匿跡的三星,在推出被許多星粉們瘋狂詬病的Galaxy S22系列之后,近期似乎在為自己推出的又一力作Galaxy S23 Ultra造勢。但這一被行業內戲稱為“安卓機皇”的Galaxy S23 Ultra,能為三星帶來的收益,確實是捉襟見肘。
憑借Galaxy S23 Ultra逆襲第一,卻仍難撐起營收大局
4月20日,相關調研機構發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報告,該季度手機出貨量同比繼續下跌12%,是連續第五個季度下跌,但三星是頭部廠商中唯一實現環比增長的廠商,以22%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一,再次超越了蘋果。
實際上,三星一季度的成績或可視為2022年勢頭的延續,IDC統計數據顯示,三星手機在2022年全球總銷量為2.6億部,在第一梯隊中繼續領先蘋果、小米、OPPO、vivo,位居全球第一,市場份額約為21.6%,而蘋果僅為18.8%。
而此次三星的逆襲,在許多外界人士看來,是依靠Galaxy S23 Ultra。因為在其同期推出的S23、S23+中,僅有S23 Ultra能夠撐場面。后兩者就類似于中低端系列,可三星卻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產品最忌諱高不成低不就,定位不明確。
消費者在使用智能手機時,也有著明顯的使用痛點:易用性、安全性以及續航能力。而三星Galaxy S23 Ultra在這兩點上,都有著很大的問題。
上一代產品S22 Ultra在電池續航這件事情上,就讓許多消費者產生了諸多不滿。尤其是在屏幕更大、顯示效果更強的性能加持下,那塊5000mAh的電池,就顯得優先尷尬。盡管這一問題在S23上得到了明顯地改善,可其采用的方式確實不敢恭維。
將全部的后臺程序關閉,從而減少待機耗電量的方式,讓國內被超強續航所寵壞的消費者,難以接受。而且三星至今也只支持45W的快充,一套原裝充電器售價為249元人民幣,這對于許多粉絲而言,幾乎是不可接受的。更何況,Galaxy S23 Ultra在各地區之間的售價,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可謂是“跳水機皇”。
Galaxy S23 Ultra作為三星的旗艦機型,發售價輕松過萬。而且其第一季度的逆勢而上,似乎也讓三星手機部門有了些許的信心,但事實上三星手機此次斬獲的第一,并不能為集團帶來實質性的改變。
今年一季度數據顯示,三星電子營收約為63萬億韓元,同比減少約19%;運營利潤約為6000億韓元,約合人民幣31.3億元,同比下降95.75%。實際上,2022年的三星也是“增收不增利”。去年三星電子銷售額為302.2314萬億韓元,同比增長8.09%,但其營業利潤為43.3766萬億韓元,同比下降15.99%。
對此,相關分析師表示,三星手機雖然在銷量上跑贏了市場,但手機市場趨于飽和、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的事實,卻是三星無法改變的。更何況,目前三星在國內和海外市場的策略有著明顯不同,這對于三星而言,不是一件好事。
市場策略混亂,國內難有起色
三星手機自取消NOTE系列后,就將高、中、低端的手機都合并在了一個S系列后,其在市場策略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挑戰。在中國市場主打Fold、Flip等折疊屏高端機型,在海外市場,三星更多依賴A系列這樣的平價產品,這對其擴大市場份額有幫助,但難以助其進一步打開利潤空間。
而且三星在二級市場的控價也頗有問題。以“三星Galaxy S23 Ultra”為關鍵詞,在各大二手平臺搜索相關信息,目前在國行12GB+512GB售價為10699元的時候,二級市場的售價已經跌破8000元大關,部分店家甚至賣到了7000元出頭的價格,這對于一級市場消費者而言,自然會有些心里不平衡。
除此之外,三星自“爆炸門”事件之后,就一直努力地重塑自己的產品口碑,無奈將產品外觀和圖像顯示做到極致之后,三星就圖窮匕見了,尤其是在系統調校上,三星的易用性在各大安卓品牌上,是墊底的存在。
據相關調研機構調研顯示,消費者對于智能手機易用性的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對于年齡較大或是新手用戶而言。這也是為何蘋果抓住人心的關鍵:其能夠讓絕大多數消費者輕松適應,所有的功能都預先進行調校。
但三星不這么認為。架設在原生谷歌安卓系統上的三星功能組,擁有著近乎于變態的自由度,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能夠自行調整。這對于資深數碼發燒友來說,自然是欣喜若狂的,可對于一個三星初入門的用戶而言,會出現一種尷尬的情況:連電池信息在哪里看,都只能靠搜索。
而且由于其所有的手機生態都依靠第三方外包,在谷歌全家桶在國內無法順利開展業務的時候,三星手機就變得很尷尬:應用商店內的APP屈指可數,應用幾乎只能通過網頁端口下載。
而且據內部消息透露,下一代三星旗艦將不再裝配三星自研的屏幕,三星頂配屏幕將優先供貨給其他品牌。三星本身就所剩無幾的優勢,將被進一步縮減。而且其定價若不進行調整,一直借用“原料成本上漲”的借口,頻頻漲價,恐怕粉絲也不會再為愛買單了。
結語
三星Galaxy S23 Ultra自上市以來,邀請了不計其數的數碼博主進行測評,無論是外觀和手感都獲得了足夠的好評,可偏偏在續航能力以及性價比、系統的操作性上,可謂是倒數般的存在,本就被國內廠商寵壞了的用戶,自然不會為了三星重新適應,該如何使用一個安卓系統。
三星Galaxy S23 Ultra目前面臨的困難也是顯而易見的:線下渠道極為薄弱,線上渠道平平無奇。加上國內外市場,甚至大陸、港澳臺市場的政策都不盡相同的情況下,想在第二季度繼續為三星創造更多奇跡,恐怕有些難度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