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還需自身硬
作者:徐勇
【資料圖】
編輯:李歡
風品:蒙多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新能源變革如火如荼,不止汽車,日常工具也在加速鋰電化。
日前,大藝科技遞交上市申請。作為國內專業鋰電電動工具制造商,頂著新能源風口,此番IPO幾多勝算呢?
01
營利雙滑、存貨高企
毛利率為啥這么低?
LAOCAI
2019年至2022年,大藝科技營收118,307.89萬元、156,819.59萬元、177,283.47萬元、115,284.07 萬元(未經審計);同期扣非凈利潤5,255.41 萬元、7,006.00萬元、7,940.44萬元、6,129.33 萬元(未經審計)。
相比2019年至2021年的營收凈利雙增,2022年雙降態勢堪稱變臉:營收增速同比下滑34.97%,扣非凈利也降超20%。
對此,招股書解釋稱:受新冠疫情和階段性宏觀經濟波動影響。
考量在于,除了外因,自身有無短板反思?
2019年至2022上半年,大藝科技賬面存貨金額為1.74億元、2.12億元、3.17億元和4.13億元,占當期流動資產比32.66%、32.82%、28.15%和46.75%。
同時,應收賬款占流動資產比2022年6月底也升至20.85%,遠高于2021年底的10.96%。
行業分析師郭興表示,存貨、應收賬款高企,不止讓現金流承壓,也暗含壞賬減值風險,折射出企業市場話語權、產品競爭力亟待提升。
上升到行業視角。
2019年至2021年,大藝科技毛利率為10.24%、9.48%、11.24%。同期,可比同行開創電氣的毛利率為29.11%、26.41%、18.38%;騰亞精為36.03%、33.29%、27.67%;行業平均毛利率分別為26.89%、24.94%、17.04%。均要高于大藝科技,為何低于同行呢?
深入主業看,大藝科技營收主要由鋰電電動工具、交流電動工具和配件及其他三部分組成。其中,鋰電電動工具收入是創收支柱。2019年至2022上半年,收入占營收比84.84%、73.62%、71.56%和77.77%。毛利率為14.95%、19.18%、19.11%以及22.06%。
而交流電電動工具的毛利率分別為-28.26%、-24.42%、-12.52%、-0.40%;配件及其他業務的毛利率分別為8.59%、1.88%、4.41%、2.26%。
可見,交流電動工具雖然毛利率持續改善,但持續為負,是拉低公司毛利率的關鍵因素。
招股書透露,2019 年出于產品線和戰略布局考慮,公司開始大力推廣交流電動工具和其他新產品。然由于交流電動工具作為傳統產品在生產工藝和技術等方面更為成熟,市場競爭激烈,故交流電動工具業務仍處于虧損狀態。
有無戰略誤判、錯付呢?
截至2022年6月底,大藝科技交流電動工具業務的毛利率已升至-0.40%,來到負轉正臨界點,可喜可賀。然長遠看,轉正只是第一步,如何創收才是關鍵,紅海廝殺可是加分項?
02
多少擴產底氣?拆借資金審視
LAOCAI
聚焦此次募資大頭并不是研發,而是擬用于項目擴產。據悉,公司計劃募集資金約6.13億元,其中約5.46億元投向“產1000萬臺智能工具制造項目”;6700萬元投向營銷服務體系升級。
考量在于,大藝科技交流電動工具產能利用率2021年為79.39%,2022上半年降至41.2%,同期鋰電電動工具的產能利用率也僅為68.07%。
不禁疑問,大藝科技有多少擴產底氣?上述募資多少嚴謹性?如果一旦出現去化不利,衍生風險又幾何?
從持股方面看,大藝科技控人為黃建平、黃建輝、黃錦康和倪玉紅。其中,黃錦康為黃建平和黃建輝之父,黃建平和黃建輝為胞兄弟,倪玉紅為黃建平之妻,四人合計控制80.07%的表決權。即透過股權結構可知,大藝科技是典型的家族企業。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企業發展早期,家族管理有利運營穩定性、決策高效性。而成長到一定規模后,現代企業管理就是重中之重。家族企業治理透明性、決策先進性、開放性、精準度前瞻度,團隊人才培養、提升空間等都是輿論焦點。
不算多苛求。往期一些瑕疵質疑,拷問企業合規治理、內控風控力。
如2019年,大藝科技曾向黃建平、倪玉紅拆借資金4.6億元。同年,大藝科技歸還了4.97億元,剩余的68.16萬元2020年才歸還。
再如,控股股東大藝科技有限公司曾于2022年1月錯轉918萬元理財資金至大藝科技賬戶。該筆資金在大藝科技賬戶停留兩天后才歸還對方。
實控人黃建平和倪玉紅還曾占用大藝科技資金。招股書顯示,2019年,黃建平、倪玉紅占用資金1.37億元。
關于資金拆借用途,大藝科技表示,用于采購原材料、支付職工薪酬等日常生產經營。
且向大藝公司及黃建平、倪玉紅的資金拆出或發行人歸還的資金,不存在直接或間接流向公司客戶、供應商及其關聯方的情況,不存在體外資金循環形成銷售回款、承擔成本費用的情形。
話雖如此,財務規范是一家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從上述操作看,大藝科技有無查漏補缺處呢?
03
與經銷商共用商號
欠繳社保公積金
貴在念好內控經
LAOCAI
內控失范,還可能存在一定法律風險。
招股書透露,公司存在與佛山市大藝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大藝電動工具有限公司、臨沂大藝機電工具有限公司三家被標注為“自然人獨資有限責任公司”的頭部經銷商共用商號的現象。
行業分析師劉俊群表示,發行人在經營過程中與關聯方或者客戶、供應商共用商號、字號的現象并不少見。但對于面向C端、且志在上市的大藝科技而言,共用商號字號是一把雙刃劍,易引發利益糾紛或第三方混淆,不利其長遠穩健發展。
招股書顯示,2020-2022年,其涉及的市場監管局行政查處案件為92、419、776起,案件遍及20個省市。
另據企查查信息,近一年大藝科技的風險提示信息為68條,其中“因侵害商標權糾紛案由起訴他人或公司”的風險提示信息為63條。
此外,大藝科技還存未足額繳納社保和公積金問題,2019年至2022年6月底未繳社保人數分別為526人、746人、111人、47人,社保繳納比為39.33%、44.58%、90.2%、96.18%。
未繳公積金人數為867人、751人、140人、79人,公積金繳納比為0%、44.21%、87.64%、93.58%。
顯然,這已觸碰法律紅線。按照預測,大藝科技各報告期合計需要補繳金額的分別為605.51萬元、363.42萬元、421.81萬元、210.9萬元,累計1601.64萬元。
業績變臉又有內控煩惱,成長性、穩健力均有槽點,大藝科技價值底色咋樣、上市幾多勝算呢?
本文為銠財原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