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桂園迎來2004年以來的首次虧損!
(資料圖)
2022年,碧桂園實現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303.7億元,同比下滑17.7%;毛利約為人民幣328.8億元,歸屬凈利潤虧損60.52億元,止盈轉虧,去年同期凈利267.97億元。
有意思的是,在碧桂園歸屬凈利潤虧損超60億元的背景下,少數股東居然盈利超30億元,這不禁令人疑惑,碧桂園少數股東參股了碧桂園哪些公司?為何這些公司能在2022年盈利?
1、 少數股東的謎團
通常而言,上市公司財報中比較通用的利潤指標是歸屬凈利潤,是指凈利潤中歸屬于股東的部分,而凈利潤中的另一部分是“少數股東損益”。
什么是少數股東?舉個例子:
“上市公司A只有一家占股60%的子公司B,另外B公司的40%的股份屬于A公司無關的C公司,C公司就是“少數股東”。
假設B公司年末股東權益(就是凈資產)20億元,年內凈利潤是10億元,A公司在做財報的時候,會將B的股東權益和凈利潤全部算到自己的財報中,這時會出現一個問題:40%的股東權益和凈利潤是屬于C公司呀?那怎么辦?
在利潤表中的少數股東損益處注明4億元,資產負債表中的少數股東權益中注明8億元,在計算歸屬凈利潤的時候,要分別在凈利潤、股東權益中減去4億元、8億元后,才是上市公司股東擁有的凈利潤(即歸屬凈利潤)和股東權益。
此時,聰明的讀者會發現一個問題,少數股東是不是存在一些套利空間?
原則上是的,比如上市公司可以不全資控股一些十分賺錢的公司,少數股東是誰呢?這個要問上市公司了,比如碧桂園旗下子公司眾多,如果沒有主動披露,誰能搞清楚哪些子公司凈利率高,它們的股東又是誰呢?可以確定的是,只要上市公司的決策層不傻,一般而言“肥水不流外人田”。
從碧桂園2004年以來的財報可以看出,在發展初期其少數股東損益并不高,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在2015年以后,情況發生了變化。
2015年以后,碧桂園的凈利潤飆升,其中少數股東損益占比也同步增長,從2015年的0.81%上漲至2019年的35.38%,此后總體保持這一水平,直至2022年,2022年上半年,碧桂園整體還處于盈利之中,此時其少數股東損益已經超過了歸屬凈利潤,占比達67.91%
而2022年全年,碧桂園的歸屬凈利潤和少數股東損益更是出現了一正一負的相反走勢,歸屬凈利潤和少數股東損益形成了一個十分鮮明的剪刀差,這也是其2004年來的首次。
通過計算可以得知,2022年下半年碧桂園歸屬凈利潤轉虧,環比下降超過1000%,而少數股東依然實現了環比138%的增長。
上文介紹少數股東的例子中,提及了一個概念“少數股東權益”,有了權益和損益就可以對比凈資產收益率(ROE);從2019年開始,碧桂園少數股東的ROE就高于上市公司股東的ROE,彼時這種變化并不明顯,且在2019年~2021年有逐漸收窄的趨勢,但2022年二者出現正負的反差......
當然,碧桂園少數股東的ROE也降低了10個百分點,但降幅遠不如上市公司股東。
在房地產市場,上市公司股東與少數股東ROE的差距曾引發一些對上市公司的質疑,比如2019年萬科就因少數股東ROE高于上市公司股東而被投資者質疑“利益輸送”。
什么導致碧桂園2022年尤其是后半年的少數股東損益與歸屬凈利潤出現如此大的反差?讀懂君在發稿前嘗試就“少數股東”相關問題通過碧桂園官網的“投資者關系”一欄向碧桂園求證,截至發稿前未獲回復。
聊完了少數股東的問題,我們來復盤下碧桂園是如何虧損的。
首先,2022年的碧桂園如大多數企業一般,極力地降本增效——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均大幅下降,但饒是如此依然無法抵御虧損。
2022年碧桂園的交付物業所確認收入的平均銷售價格(不含增值稅)約每平方米人民幣7,592元,相較2021年的每平方米7455元有所提升,但讀懂君依舊認為2022年碧桂園在讓利賣房,因為其毛利率下降了約10個百分點至7.64%,為2004年以來最低值。
毛利率下降意味著企業出現了什么狀況?其實可以具為以下幾種情況:
1、 成本固定的情況下,售價下降;
2、 成本下降的情況下,售價下降得更猛;
3、 成本升高的情況下,售價下降或是漲價幅度不如成本。
這三種情況的結果都是企業讓利,自然會刺激銷售,但碧桂園的收入卻與毛利率同步下滑——“2022年度,本集團的收入約為人民幣430,371百萬元,較2021年度的約人民幣523,064百萬元下降約17.7%?!?/p>
毛利率、收入齊降,這就是碧桂園2022年虧損的核心原因。
為何碧桂園讓利后,收入依然下降?這或許與大環境有關,2022年房地產的壓力每個個體都深有體會。
但有意思的是,許多知名房企與碧桂園形成了鮮明對比,比如萬科、龍湖的毛利率在2022年出現了下降,但降幅遠遠不如碧桂園,二者均實現了營收、歸屬凈利潤的正增長,亦即它們讓利的幅度沒有碧桂園猛,但效果卻比碧桂園好得多。
這就不得不讓我們去尋找一下大環境之外的原因。
作為一個普通的地產消費者,讀懂君認為:過去負面口碑的不斷積累,是導致2022碧桂園營收、毛利率“雙殺”的重要因素。
艾普思大數據顯示,2022年,對房企的投訴,碧桂園位列第一,投訴量高達1702起,同比增長61%。其中,關于碧桂園滲漏、開裂、物業及配套服務等投訴量分別為236起、119起、492起,這三項數字均高于萬科A、綠地控股、融創中國、龍湖集團等其他房企。
就像《交房17個月墻體就開裂了?碧桂園的1000多億現金干啥呢》中的藍谷之光業主,但他們遭遇了準新房開裂之后,會如何對身邊的親戚朋友介紹碧桂園?他們的親戚朋友又會如何對別人介紹碧桂園?相反的,當我們買了萬科的房,又會如何對別人介紹?
上述問題,讀懂君不用給出任何答案,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正確答案,這就是口碑傳播的裂變。
來源:讀懂數字財經
作者:陳劍銳
聲明:本文僅作為知識分享,只為傳遞更多信息!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任何人據此做出投資決策,風險自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