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霍東陽
近日,聯華超市(00980.HK)公布了2022年年報。
截至2022年12月31日,聯華超市實現營收246.81億元,同比下降約0.3%;經營利潤約為0.88億元,同比增加4.05億元,實現扭虧轉盈;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約為2.12億元,虧損同比大幅收窄,同比減少49.92%。
(相關資料圖)
3月30日,時代周報記者致電聯華超市董秘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聯華超市得以在疫情反復的2022年虧損大幅收窄一方面是源于在2022年上半年疫情期間上海及浙江區域出色地完成保供任務,另一方面是源于聯華超市對成本的管控,通過積極推進供應鏈建設使經營利潤有所提升。此外,聯華超市在線業務擴展、外區市場的增長也為公司帶來了助益。
便利店是唯一銷售下降的業務
資料顯示,聯華超市旗下的商超業務主要有大型綜合超市、超級市場和便利店三部分,分別面向不同的消費場景。大型綜合超市平均經營面積在一萬平方米內,是傳統大賣場模式;超級市場平均經營面積在五百平方米左右,屬于圍繞社區的小超市模式;以及平均面積在五六十平方米以內的便利店。
IPG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商超這門生意是社會生活維持正常運轉所必備的“基礎設施”,因此其市場需求和可持續性是毋庸置疑的。
2022年,聯華超市的同店銷售同比增長了約3.98%,其中大型綜合超市和超級市場的增長分別約為2.86%和6.26%,便利店是唯一銷售下降的業務,約減少了3.31%。
大型綜合超市業態是聯華超市最為主要的收入來源,占比超過集團營業額的一半。2022年,大型綜合超市錄得的營業額約為123.96億元,同比下降8.7%;但同時大型綜合超市錄得了17.59億元的毛利額,同比增加了0.92億元,毛利率同比也上升1.91個百分點左右至14.19%。
在逛聯華超市的老年人 時代周報記者/攝
聯華超市表示,受疫情影響,大型綜合超市門店客流量減少,營業額同比降低,但同期內常溫商品品類優化,生鮮品類強化線上和民生爆款,提升生鮮經營能力,增加生鮮直采╱聯采基地,為毛利率帶來了提升。
2022年,超級市場業態帶來的營業額為106.91億元,同比上升13.6%,約占集團營業額43.3%;同期,超級市場業態錄得毛利額14.47億元,同比增加了2.44億元,同比上升20.3%,毛利率同比上升0.75個百分點至13.54%。
對此,聯華超市表示門店利用近社區的網點優勢,積極提供社區和企業保供,彌補銷售缺口,此外,2022年年初旗下杭州聯華華商集團有限公司(“聯華華商”)收購合并浙江百聯超市有限公司也錄得了約人民幣5.87億元的營業額。
報告期內,聯華超市的便利店業態錄得營業額14.96億元,占本集團營業額約為6.1%;同期錄得毛利額1.70億元,同比下降約為3.6%,毛利率也下降了0.38個百分點至11.34%。
對便利店業務的下降,聯華超市表示期內便利店業態正著力打造門店新的品牌形象,更新門店設備設施,不斷增加門店流行元素,強化門店鮮食功能,但疫情期間,上海區域便利店業態閉店時間較長,且受商品品類限制,保供業務較少,收入受到一定影響。
2022年聯華超市的門店數目也在發生變動。期內,本集團新開門店348家,新開門店中位于長三角的有298家,占比達到86%;另一方面順應市場環境變化,繼續謹慎梳理門店,提高整體實體網點的質量,關閉門店275家。截至2022年末,本集團共擁有門店3352家,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聯華超市旗下超8成的門店都位于大華東地區。
資料來源:聯華超市財報
背靠上海市屬國有企業百聯集團的聯華超市發展的主陣地一直在華東地區。柏文喜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聯華超市作為上海商業領域的“老戲骨”,有著廣泛的市場基礎、完善的門店和供應鏈體系,以及品牌影響力、業態組合以及專業化程度較高而訓練有素的運營團隊,同時也有著較大的市場規模和較高的行業地位,聯華超市的優勢與競爭力仍在。
中泰證券分析師也表示其看好區域規模經濟的商超企業,特別是在2022年物價水平、行業競爭水平等方面均向好趨勢,行業業績或具有較強持續性,且長遠看,線下模式難言顛覆,在當前滲透率水平下,具備區域規模經濟的企業仍大有可為。
近十年營收未破300億
1991年就開出第一家門店的聯華超市是中國連鎖超市第一批開拓者之一,并在早前的長達十多年的時間里,穩坐行業龍頭。此外,聯華超市更是早早在2003年就成功在港交所敲鐘,成為了國內首家上市的零售連鎖超市企業。
不過,聯華超市上市即巔峰。在2013年以303.83億元的營收、5.30億元的利潤達到業績巔峰后聯華超市就走上了下坡路。2018年至2021年,聯華超市分別虧損了約2.19億元、3.78億元、3.19億元以及4.23億元。截至2022年的五年間,聯華超市的虧損累計約15億元。
在柏文喜看來,聯華超市持續虧損與其轉型未能跟上消費習慣變化和行業競爭發展狀態緊密相關。
AlixPartners針對疫情后消費習慣改變的報告指出:更多的中國消費者將轉移到線上。在消費習慣永久改變的中國消費者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消費者表示會更多地在線上采購日用品。
資料來源:AlixPartners
購物習慣的線上化讓標準化程度較高的日用消費更加低毛利化,對傳統商超的生意造成了從SKU到毛利率的雙重擠壓,柏文喜向時代周報的記者表示。
另一方面,互聯網大廠加入零售業的“戰火”中,更是深刻地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業態。
在柏文喜看來,“互聯網大廠做商超打造出的新零售重構了傳統商業的‘人、貨、場’的關系,對于傳統商超業態的影響是革命性的,特別是在標準化程度較高的商品與服務的滲透率的提升和取代上”。
以阿里旗下的盒馬為例,根據盒馬2019年時公布的數據,當時經營一年半以上的成熟門店單日日銷額已經超過了80萬,折合每平方米坪效超5萬元,而傳統商超的坪效則一般在1萬元上下??茽柲嶂袊偁幜ρ芯吭赫J為中國市場中零售業的價值鏈生態已發生深刻變化,互聯網巨頭成為零售水電煤的野心正在成為現實。
埃森哲在2021年對消費者洞察的報告中指出,以盒馬和叮咚買菜代表的O2O平臺正在疫情期間趁勢擴充產品類別,在許多城市實現了商品速達,在疫情期間線上生鮮平臺的增長速度極快。
中泰證券的分析師稱,“線下零售業是一門苦生意:高度同質化,沒有制造環節的技術優勢與規模經濟,也沒有品牌粘性,效率是唯一的訴求?!?/p>
聯華超市相關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聯華超市早早就開始了線上的轉型,除了推出了“百聯到家”自有的線上平臺,也與包括京東等B2B分銷平臺展開了合作,“目前,聯華超市與京東的合作表現很好”。
聯華超市中百聯到家廣告 時代周報記者/攝
但只把商品通過外賣員送到消費者手中不過只是轉型的第一步,柏文喜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讓傳統商超的業務內容的社交化、場景化、社區化,以及向會員店的轉型才是不可逆轉的趨勢?!?/p>
3月31日,聯華超市以0.465港元開盤,市值僅為5.21億港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