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獨立 穿透
水到絕境是飛瀑
【資料圖】
作者:李歡
編輯:蒙多
風品:令煜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商場如戰場,時機不等人。
2022年3月20日,光明乳業發布2022年業績:營收282.15億元,同比下降3.39%;歸母凈利3.61億元,同比下降39.11%。
不止營利雙降,市占率也不討喜。1999年,光明乳業液態奶市占率曾高達33.35%,酸奶市占率12.35%,排名全國第一。而據中國產業研究院數據,2022年光明乳業總體市占率僅3.20%,落后于伊利、蒙牛的24.2%、21.3%。
要知道,作為同蒙牛、伊利齊名的國內乳業“三巨頭”,光明乳業曾是行業領頭羊,最早上市乳企。何以盡顯市場疲態呢?
1
乳業一哥浮沉
憶古而思今,2002年光明乳業叩開上交所大門。
彼時,憑借“門到門”冷鏈體系,光明成為千家萬戶首選。wind數據顯示,當年企業營收50.22億元,領跑全國乳業。伊利股份為40.10億元、蒙牛乳業為16.68億元。
躋身行業龍頭、摘得“乳業第一股”桂冠,離不開時任總經理王佳芬的努力。自1992年成為光明人以來,她不僅帶領公司完成了由計劃到市場的轉型,還統一了光明乳業的品牌和質量,引入牛奶保鮮概念,搭建了冷鏈體系,并將“新鮮”確立為企業核心戰略。
王佳芬曾表示:我們的主營產品一直都是新鮮牛奶與酸奶,我們的基本戰略一直強調新鮮,沒有動搖過。
遺憾的是,率先上市的光明乳業王座并不穩固。2003年營收便被伊利反超,次年又被蒙牛超過。
回頭來看,伊利、蒙牛勝在全面發力常溫奶。
相比低溫牛奶,常溫牛奶成本只有四分之一、且儲存運輸難度小,更易全國化擴張、滿足更多消費者需求。
競爭加劇之際,主打“新鮮”的光明乳業又遭打擊。2004年,隨著乳品“禁鮮令”出臺,光明乳業失去了跟伊利、蒙牛產品叫板的核心賣點。
2007年,光明、伊利、蒙牛銷售額分別為82.06億元、213.18億元以及193.60億元。差距之大,已明顯不在一個段位。此后,市場進入伊利、蒙牛兩強爭霸時代。
雖然2008年“禁鮮令”廢止,但光明因此失去的市場卻無法收回。此外,曾帶領企業發展壯大的王佳芬也在2007年離任,光明乳業站到發展十字路口。
市場地位滑落既有外部因素,亦有內部原因。據投資者時報,王佳芬離任之際曾言:“光明是國有企業,總經理、董事長的任命均需按照規定執行。經理人生涯終有終結之日,此時是最合適的時機?!?/p>
據媒體報道,早年前,面對伊利、蒙牛的強勢競爭,其曾建言重視奶源地。不過該提議并未被采納。發展遲滯的光明與伊利蒙牛差距越拉越大。
直至接班人郭本恒,主導推出常溫酸奶——莫斯利安,光明才突破蟄伏期、迎來發展曙光。
常溫酸奶的新品形態,輔以保加利亞長壽村的新故事,莫斯利安一經上市便迅速走紅,成為創收支柱。2012年,莫斯利安產品銷售額16億元,約占總營收的8.5%;2014年銷售額近60億元,占比34%??芍^升勢如虹。
除了莫斯利安外,2011年光明乳業還曾推出一款“培兒貝瑞”高端嬰幼兒奶粉,亦收獲不少市場。
種種多元嘗試,折射出光明乳業求變、力變決心,著實振奮市場信心。但正當市場期待再接再厲,光明走向復興時,郭本恒卻在2015年突然落馬折戟。
隨之高管層步入動蕩期,朱航明接棒新任總經理,面對新市場新變化,其經營策略以穩為主,任職期間穩住了業績基本盤,增速卻較郭本恒時期放緩。
2018年8月,張崇建,朱航明辭任。同年9月濮韶華接棒,2019開年其透露將發力冷飲板塊??衫硐胴S滿現實骨感,當年光明就遭遇敏感的質量問題。
盡管后經核實,該批次產品不合格系存儲冰柜制冷系統故障所致,但觸碰紅線仍令光明遭到聲討、頗有些開局不利。
2021年管理層再次生變,濮韶華、羅海辭職。頻繁換將再度引發輿論質疑,究竟何人才能帶領光明乳業走向復興呢?
行業分析師郭興表示,頻繁人事變動易讓企業戰略搖擺,給日常經營增加磨合成本。除莫斯利安外,光明乳業近年來鮮有能打爆品,掌舵人也大多是跨界而來。無論體制還是市場問題,高管不穩都不是發展加分項,面對市場一日千里,建立穩定高端團隊是光明重振關鍵一步。
好在2021年10月,黃黎明接棒成為新任董事長,乳業“老兵”的身份讓外界看到新曙光。
然從2022年業績看,成績單并不樂觀。2021年,光明乳業營收292.06億元,同比增長15.59%;凈利5.92億元,同比微降2.55%。
即任內,光明已連續兩年凈利下滑,那么,留給黃黎明的時間還有多少呢?
2
上游押注 精細化冷思
平心而論,黃黎明接任時機并不算太好,疫情帶來的不可抗力令其操作空間有限。
但不可否認,進入2021年的光明乳業不缺力變決心,黃黎明也握有重要牌碼。
2021年,以推動“新鮮”戰略全國落地為核心的“2021—2025年戰略規劃”出爐。首先需實現牧場多點布局,為此2021年3月企業拋出19.3億元定增計劃。
聚焦募資用途,將拿出13.55億元募資建設淮北濉溪、中衛市、阜南縣、哈川二期奶牛養殖示范場新建項目,以及國家級奶牛核心育種場(金山種奶牛場)改擴建項目;拿出5.75億元募資補充流動資金。2021年12月,光明乳業宣布完成定增計劃。
順利定增,說明市場對“新鮮”戰略不缺期許。
乘著健康消費風口,手握重金,光明乳業無疑又來到一關鍵十字路口。能否蝶變新生,任重在肩。
考量在于,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乳制品產量3117.7萬噸,同比增長2%,較2021年增速下滑7.4個百分點。
行業消費進入低增階段,光明乳業重金押寶上游、紅海伺機突圍挑戰自知。
據悉,黃黎明曾定下2022年業績目標:營業總收入317.77億,歸母凈利6.7億。以此折算,實際營收完成率88.79%,凈利完成率僅88.36%。作為首個上任完整財年,頗有些出師不利。
深入產品層面,2022年液態奶營收160.91億元,同比減少5.90%;其他乳制品營收80.00億元,同比減少5.66%;牧業產品營收26.41億元,同比增加15.33%;其他產品營收11.10億元,同比增加19.36%。
不難發現,主創收業務營收增速出現下滑,牧業及其他產品雖有可喜增長,無奈體量羸弱。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雖說得奶源者得天下,低溫鮮奶對品質要求卻更高,高品質分布式奶源、冷鏈物流配送儲運體系配合需環環相扣。相比伊利、蒙牛,光明乳業“新鮮”戰略要想全國落地,需付出更多資金、時間成本,重資模式更考驗綜合運管能力。
不算夸言。一些成本代價已在賬面有所體現。截至2022年底,光明乳業賬面在建工程金額10.28億元,約占同期公司固定資產11.95%;賬面商譽金額8.23億元。
管理費、財務費也不低。截至2022年底前者為8.78億元,較2021年同期增長7.91%;后者1.58億元,同比增加38.89%。誠然,公司期末賬面仍留有貨幣資金26.49億元,資金面充裕。
可看看上述凈利下滑,侵蝕性不可不察??纯礌I收的掉頭下行,投入精準度、精細化運營水平有無提升空間?
行業分析師劉俊群表示,全產業鏈很美也很沉,尤其是上游建設,甚至曾拖垮一些知名乳企。由于資產過重,許多企業對之較為謹慎。但只要扛過去,包袱就變成了水和干糧,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和競爭壁壘。這個過程對光明乳業是一段鏖戰,如烹小鮮如履薄冰,需要拿捏有度、考驗企業專業化、高效力。
沒錯,審視低溫賽道,近年來,身處第二梯隊的天潤乳業和新希望乳業增長勢頭強勁。同樣致力于全產業鏈布局,打通上游奶源、中游生產、下游銷售間的壁壘。
截至2022年三季末,天潤乳業營收1.54億元,同比增長36.41%。同花順顯示,截至2023年3月25日,6個月以內共有 7 家機構對天其2022年度業績做出預測:凈利有望達到1.95 億元,同比增長 30.45%。
與光明一樣主打低溫奶的新希望乳業,則構建以“鮮立方”為核心價值的城市型乳企聯合艦隊。近四年來西南地區收入及盈利狀況均勝過友商。在華東華北地區,則以二線城市為切入點、以點帶面逐步向外擴張。
君樂寶乳業攻勢同樣不容忽視,尼爾森數據顯示,2020年其低溫酸奶增速在行業居首,市占率全國第三。2021年,董事長魏立華更公布了力爭5年內做到低溫酸奶全國第一的目標。
顯然,市場不缺選擇、競品更沒閑著,光明乳業“新鮮”全國擴張之路勝算幾何呢?
3
存貨、應收高企
研發還需加把勁兒
是時候加把勁了。
2022年,光明乳業應收賬款22.69億元,同比增加18.5%;存貨金額達41.97億元,同比增長34.75%。
眾所周知,應收賬款、存貨高企除了增加現金流壓力,也易帶來壞賬減值風險,折射出企業市場話語權、產品競爭力亟待提升。
2022年末,光明乳業對存貨計提跌價準備近1.21億元,并計入當期損益。
當然,在降本增效戰略下,光明乳業全年營銷費同比下滑4.82%。然不解的是,銷售人員卻較上年增加141人。一邊削減營銷投入,一邊增加銷售人員,一邊又應收賬款、存貨高企,究竟在下一盤什么棋呢?
Wind數據顯示,光明乳業2021年人均年薪近28.5萬元,遠超同期伊利股份的18萬元,三元股份的16.28萬元,以及燕塘乳業的15.35萬元。而從人均創利看,后三者均強于光明乳業。
2022年,光明乳業的人均創利僅為2.89萬元。
如何真正降本增效、提振盈利能力呢?
產品多元化創新,應是一個突破口。
自郭本恒折戟后,爆品莫斯利安便一蹶不振。2019年市場占比僅3.4%,之后光明乳業便不在財報中單獨披露相關數據。
乳業專家宋亮曾言,光明主要問題是產品結構不均衡,與伊利、蒙牛相比,光明其他幾個明星產品份額并不大,只有莫斯利安一個拳頭產品。當其業績下滑,必將帶動整體業績下降。
可謂一語中的??纯囱邪l強度或就有深刻體會:2020年至2022年,光明乳業研發費分別為7284.49萬元、8925.94萬元、8466.15萬元,分別占同期總營收的0.29%、0.31%、0.30%。
以伊利股份為例,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三季末研發費分別為4.87億元、6.01億元、5.33億元,分別占同期總營收的0.50%、0.54%、0.57%。
說千道萬,不如白銀一片。試問,靠啥打造特色爆品?靠啥驅動核心成長?如何贏在當下及未來呢?
或許,夯實品控底盤更急迫些。瀏覽黑貓投訴,截至2023年3月28日18時,光明乳業相關累計投訴271條。
如3月1日,有消費者投訴稱,其在多多賣菜購買的光明奶酪棒變味還在售賣,小孩吞下去后直接嘔吐。2月14日有消費者投訴,自己購買的莫斯利安酸奶保質期內有異物且發霉。
(以上投訴均已經過平臺審核)
如果說研發投入有限是因為凈利下滑、布局上游囊中羞澀,那么上述質量瑕疵便將矛頭指向了光明乳業內部治理與風控。
食安無小事,于經歷過行業巨震、身負振興重任的乳業更顯敏感。無論孰是孰非,查漏補缺、夯實質量根基總沒有錯。
4
進化A面 離“領導者”還有多遠?
問題煩惱真真不少,光明乳業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當然,水到絕境是飛瀑,挑戰越大機遇越大,光明乳業仍有翻盤籌碼、轉圜希望。
審視產品端,爆款鮮見,探索腳步卻從未停歇。早前,為順應健康減糖風潮,光明曾推出首款純凈高品質酸奶“光明如實”。其用赤蘚糖醇、甜菊糖苷作代糖,以“只用簡單純凈的配料表”的健康誠意黏住不少鐵粉,有效提升了高端品牌屬性。
面對多元化浪潮,光明乳業在益生菌領域不斷發力,陸續推出了光明健能JCAN益生菌、光明健能JCAN纖體高手等多款產品。同時大力拓展冷飲,“一城一物”、“一品咖啡”、“國潮養生”等概念雪糕亦圈住不少年輕用戶。
上升到行業視角,更有趨勢喜點。盡管常溫奶依舊是市場主流,但隨著冷鏈技術進步、國人健康消費理念升級,鮮奶消費熱情日益高漲。
據Euromonitor數據,2021年光明乳業巴氏奶市占率13.9%,位居行業首位。其中,大單品優倍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由2018年5.3%提至2021年7.0%。
對于主打“新鮮”的光明乳業而言,這種變化是機遇,也是上述定增募資的深意所在。
需要注意的是,加碼牧場之外,光明乳業也在推進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以提升自身運營效率。目前,已打造出智慧營銷、智慧運營、智慧組織和智慧生態等全流程數字化管控系統、平臺。
對于2023年,光明乳業表示將繼續堅持“新鮮戰略”,優化牧場、工廠、物流的全國性戰略布局,優化供應鏈系統, 打造全產業鏈核心競爭力,朝著成為“中國奶牛行業的領導者”“中國乳業高端品牌引領者”“中國綜合型冷鏈物流服務龍頭企業”的目標進發。到2025年,發展為一家品牌卓越、技術領先、產品創新、質量安全、 管理一流、產業鏈完善、具有核心競爭力、影響力的乳業集團。
字斟句酌,重振“乳業一哥”的信心雄心溢于言表。應該說,光明乳業也在持續戰略蓄力、不缺精細化、專業化努力、不缺前瞻視角。
只是,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無論領導者、引領者,還是龍頭企業,每個宏偉規劃要想變為現實,都不乏挑戰,結合上述自身痛點需日拱一卒、徐徐圖之。
然時間不等人、市場不等人。走過2022年的營利雙滑、存貨應收賬款高企,2023年五年規劃已來到中場,光明乳業將交出怎樣答卷呢?
本文為首財原創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