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中,不少IPO項目存在“帶病沖關”和“一查就撤”等問題。
Wind數據顯示,2020年,主動撤回IPO申請的企業僅為80家,到2022年,這一數字增長至237家,創下9年來最大撤回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隨著全面注冊制落地,新一輪IPO督導風暴來襲,監管的目光緊盯撤否率較高的保薦券商。
2月17日,滬深交易所先后發布兩份重磅文件,直指執業質量低的保薦機構。其中,深交所不僅對投行撤否率進行了再定調,還將撤否率直接與現場抽查比例掛鉤。
“撤單”大戶們要小心了!
交易所細化督導情形
深交所最新發布的《關于進一步督促會員提升保薦業務執業質量的通知》,旨在對注冊制下IPO保薦業務執業質量較低、內控風險較大的保薦機構,實施現場督導、專項自查的差異化監管安排。
簡單來說,就是更加細化了督導情形。
根據規定,當保薦人人均保薦項目數居前二十,且項目撤否率超過60%的,深交所對其保薦的IPO項目按50%以上的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項目撤否率在40%至60%之間和30%至40%之間的,按30%及5%以上比例抽取實施現場督導。
除此之外,上交所也在同一日發布了文件《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審核規則適用指引第3號——現場督導》,明確了對“一督即撤”情形的處理:
對于“一督即撤”的保薦人、獨立財務顧問等主體,后續將視情況實施現場督導。同時,對于督導組進場后撤回的項目,將繼續完成現場督導。
業內人士指出,注冊制實施之后,發行人的上市熱情呈現增長趨勢,保薦機構也樂于支持其快速上市。為了達到快速上市的目的,項目質量不高、中介機構內控不嚴、材料準備不充分等問題普遍存在。而督導情形的細化,無疑是將“撤單”大戶們僥幸心理澆滅,讓他們在報項目和撤項目上更加謹慎。
IPO市場上,誰是“撤單”大戶?
那么IPO市場上的“撤單”大戶有哪些?
根據Wind數據,2022年撤回數量最多的是海通證券,主動撤回16家上市申請,中信建投、華泰聯合、中信證券、國際金融等緊隨其后,主動撤回數量分別為13家、12家、15家、10家。
2023年,民生證券是“撤單”大戶,截至2月21日,其主動撤回4家上市申請。中信證券、海通證券等則均主動撤回了3家上市申請。
可以看出,由于頭部券商手上項目基礎數量大,盡管其撤回數量多,但撤否率并不算高。
如中信證券,2022年其撤否率僅為5.82%,2023年則為4.55%;海通證券2022年撤否率為11.19%,2023年則為6.38%。
真正撤否率高的要屬小型券商,它們存在保薦一家就主動撤回一家的情形。2022年,申港證券、中德證券和國都證券等,撤否率達到了100%。中天國富、華容證券、國融證券等也達到了50%。
到今年,長城證券的撤否率達到66.67%,東莞證券則有50%。
“一查就撤”現象難有改觀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撤回“逃單”者中,有不少都是在抽中現場檢查后,不得不選擇了撤回。
此前1月6日,證監會發布了2023年第一批首發企業信息披露質量抽查抽簽情況,參與抽簽的企業共101家,被抽到的企業有5家。
有意思的是,被抽中的企業之一羊絨世家,1月6日才剛剛向深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結果便上了抽查名單。
來源:中國證券業協會
而在2月10日在證監會公布的終止審查企業名單中,它也赫然在列。
2月9日,科都電氣股份有限公司因撤回上市申請而被深交所終止審核,而它是2022年第四批首發申請企業現場檢查被抽中的項目之一。
這也意味著上了2022年第四批現場檢查名單的企業,全軍覆沒了——被抽中的另外兩家江蘇博濤和深圳大成,早在檢查后的一個月內先后撤回。
業內人士指出,“一查就撤”,說明這些公司確實存在問題,經不起檢查人員的現場檢查,就是存在僥幸心理,想“帶病闖關”罷了。
有些撤回者作為“帶病闖關”的典型,還曾在撤回IPO材料后,仍領取了事后罰單。
1月17日,深交所網站連下三則罰單,直指由民生證券保薦的穗晶光電創業板IPO項目。
來源:深交所官網
據悉,2020年9月30日,深交所受理了由民生證券推薦的深圳市穗晶光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穗晶光電)創業板IPO申請。
穗晶光電向深交所撤回發行上市申請后,證監會對其開展了現場檢查,發現多項違規情形。包括穗晶光電、保薦人民生證券及兩位保代、天健會計師事務所及兩位項目簽字注冊會計師均被深交所采取書面警示的自律監管措施。
為了不被處罰,有些公司可謂煞費苦心。去年6月,深交所對黃山芯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芯微電子”)進行了現場檢查,結果發現芯微電子刪除了2022年5月以前的ERP信息系統上機日志,且因信息系統未進行備份,現場檢查組無法恢復并查詢相關上機日志記錄。
2月20日,深交所發布了關于芯微電子的監管函。
監管函顯示,芯微電子存在四項違規情況,包括刪除ERP信息系統上機日志、實際執行的收入確認政策與招股說明書披露情況不一致等。
來源:深交所文件
如今,在全面注冊制已經落地的情況下,監管對于IPO項目的督導更加細化,“零容忍”監管態勢不斷加碼。中介機構們要更加重視起來,履行好自身資本市場“守門人”的職責。
?END?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