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聚焦 >

全球焦點!“輸液大王”做減法 科倫藥業、川寧生物、科倫博泰何破分拆迷霧?

深度 獨立 穿透


(資料圖)

以質勝量,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徐勇

編輯:蒙多

風品:令煜

來源:首財——首條財經研究院

2022,是科倫藥業一個大年。

歲尾川寧生物成功上市,完成分拆夙愿;得益產品結構優化,新品銷售力加大,全年業績預告又報喜:凈利16億元至17.2億元,同比增長45.12%-56.00%。疊加股價年內累計漲超四成,堪稱名利雙收、順風順水。

或許春風得意馬蹄疾,2023開局勢頭似乎仍不錯。

1月18日,公司中長鏈脂肪乳/氨基酸(16)/葡萄糖(36%)注射液等品通過談判、競價,首納國家醫保目錄。

2月7日,控股子公司湖南科倫制藥的4類仿制化藥西尼莫德片上市申請獲CDE受理,有望奪得國內首仿藥。

資本亦有新大動作,繼川寧生物后,科倫藥業宣布分拆科倫博泰港股上市。

不用懷疑,2023年科倫藥業依然不缺看點、不缺活力張性。只是能否延續高光、所愿皆所得,仍要打個問號。

剛完成“A拆A”,又要“A拆H”,分拆雖有萬般好,卻也是把雙刃劍,對母公司業績、核心競爭力影響幾何?子公司獨立就能高飛么?

1

盈利大增背后 警惕償債壓力

分拆也是迫不得已?

看看企業影響力,愛之深才責之切,連串疑問不算多苛求。

科倫藥業成立于1996年,雖是后進者,經過多年發展如今已是中國輸液業品種最齊全、包裝形式最完備、產業鏈最完善的企業之一。國內輸液市場份額約43%,若加上參股的石四藥集團,市占率達57%,是名副其實的輸液大王。

回顧科倫王者之路,逆襲背后離不開強悍擴張。2003年至2009年曾先后花費1.5億元并購13家公司。截至2009年底,上述公司銷售收入總和14.62億元,占科倫藥業同期總營收45%。

2010年6月,科倫藥業完成上市。憑借傲人市場份額,股價當年最高達到166.49元,市值突破300億元。遺憾的是,隨著后續發展戰略落地遭遇瓶頸,肩負創收重擔的大輸液主業增速放緩,投資者開始用腳投票。

彼時,科倫發展戰略可歸結為“大輸液+川寧中間體+制藥”三輪驅動。其中,川寧中間體是公司上市后重金投產的新業務:

2011年3月,科倫宣布擬投資39.9億元建設“伊犁川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萬噸抗生素中間體建設項目”;2014年增資后項目投資額升至65億。

據項目規劃,川寧項目全部達產后年銷售收入68億元,凈利率達20%。然實際進展一波三折,早期曾因工藝、環保等原因遲遲無法大規模生產;后期又因錯失紅利、行業競爭加劇,硫氰酸紅霉素等價格戰等因素,項目收益低于預期。

2012年,科倫全年收入59億元,同比增長14%??此乒怩r實則隱憂不少, 如輸液業務營收增長低于預期。造血能力下滑,疊加抗生素全產業鏈進展不順,研發創新力度加大,科倫流動性趨于緊張。

2019年至2021年,科倫藥業營收分別為176.36億元、164.64億元和172.7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86%、-6.65%和4.94%;凈利9.38億元、8.29億元和11.03億元,同比增長-22.68%、-11.57%和32.94%。整體業績的穩定性、成長性有待提升。

隨著川寧中間體和創新藥兩大業務發展,科倫負債率持續高企、超過同行。2019年至2021年總負債為175.79億元、179.80億元、174.10億元;負債率55.83%、56.22%、55.20%。同期,恒瑞醫藥為9.5%、11.35%、9.41%;莎普愛思為6.31%、21.93%、14.69%。

同樣高企的,還有銷售費和利息費。2019年至2021年前者分別為65.50億元、48.83億元、50.22億元,占總營收比37.14%、29.66%、29.07%。后者分別為5.85億元、5.55億元、5.18億元,占同期凈利比達62.37%、66.95%、46.96%。

占比可喜下降值得肯定,然規模依然較高,對盈利侵蝕性不可不察。

好在,得益于持續研發、運營效率提升,2022前三季,科倫藥業營收138.58億元,同比增長9.24%;凈利14.11億元,同比增長66.33%。期間費57.70億元,,同比減少4.44億元。其中,銷售費下降10.95%,管理費下降1.87%,研發費增長1.27%,財務費下降7.98%。

結合疫情因素,難能可貴。

然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償債壓力依舊未減:總負債181.13億元,同比增長2.03%。負債率54.08%,相比上年末減少1.12個百分點。其中,短期借款為36.23億元,同比增長4.27%;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18.73億元,同比下降39.85%,而同期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34.09億元,尚無法覆蓋短期借款的風險敞口。流動性壓力肉眼可見。

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19.29億元,同比下降6.43%;籌資活動現金流凈額-3369.48萬元,同比增加8.04億元,主要系本期發行可轉債所致;投資活動現金流凈額-13.77億元,上年同期為-13.05億元。

要知道,2019年7月科倫藥業曾配股募集不超20億元,其中15億元將用于償還有息債務,另外5億元用來補充流動資金。此外2022年,還公開發行總額達30億的可轉債。

更值一提的是,不僅科倫藥業,實控人劉革新同樣也缺錢。截至2022年12月29日,劉革新累計質押股數約1.98億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為52.3%。

行業分析師郭興表示,股權質押是股東一種正常融資行為,但過高質押也存一定風險。如可能暴露股東本身財務問題;影響公司形象和生產經營,進而影響股價;還可能影響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性或實控人變更等。

種種而觀,分拆上市的陽謀是否迫不得已,仁者見仁不做評價。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全年盈利大增的科倫藥業也非完全高光、亦在負重前行。

那么,標的基本面如何呢?分拆利弊又幾何?

2

上市非萬能 川寧“煩惱”知多少

盡管考慮到川寧生物、科倫博泰各自定位,分拆分別選擇A股和港股,可基本面表現看并不算太討喜,除展現自身成長性外,還需向投資者證明盈利能力。

2019年至2021年,川寧生物營收為31.43億元、36.49億元、32.32億元,同比增速-6.15%、16.10%、-11.44%;凈利0.91億元、2.29億元、1.11億元,同比增速-76.56%、150.58%、-51.38%。

不難發現,企業業績起伏較大,穩健性、確定性待提升。

對此,川寧生物表示,主要受產品市場價格變化影響。據悉其產品主要為硫紅霉素、7-ACA、6-APA、青霉素G鉀鹽等。上述產品的原料市場價將直接影響產品價格。以硫氰酸紅霉素為例,價格從2019年初的465元/公斤,至年中探底至295元/公斤。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抗生素中間體作為一類大宗商品,產品標準相對統一,影響市場價格因素卻多面:市場供需、下游原料藥行業、環保政策、市場競爭格局等等,因而價格近年持續波動。

截至2022年9月底,川寧生物營收29.40億元,同比增速為15.83%,凈利潤3.32億元,同比增速為93.31%。預計全年盈利3.90億至4.30億。

可喜雙增令人振奮,也令其分拆加分不少,可如考慮到原料價格變動影響,上述“驚喜”能否持續依然藥打個問號。

此外,企業承受的債務壓力同樣影響穩健力。截至2022年9月底,公司總負債44.56億元。其中,短期借款8.40億元,同比增長31.22%,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6.29億元,同比增長0.01%。

而相比之下,公司期末貨幣資金僅有2.91億元,同比下滑47.19%。

換言之,與科倫藥業類似,公司也缺錢、存在債務敞口。雖然已成功上市,挑戰依然不小。短期看,如何化解流動性風險成為看點;長遠看,則考慮公司經營穩健力。

3

三年虧超24億

科倫博泰的商業化自證

如將川寧生物比作蹣跚行走,那么科倫博泰至少在盈利能力上便有些尚在“”襁褓”了。

后者作為科倫藥業下屬高端制劑創新技術業務的主要平臺,主要從事創新藥(包括生物大分子藥物、創新小分子藥物等)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等業務。

盡管擁有成熟且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ADC平臺、不缺前景預期,可在商業化層面自證仍顯迫切。

2019年至2021年,科倫博泰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約為-8.02億元、-7.91億元和-8.9億元,3年合計虧損約24.8億元。這也導致科倫博泰無法像川寧一樣在A股上市,只能尋求政策更寬容的港股可能性。

2022上半年,受益合作伙伴默沙東支付264項目和B項目的首付款,科倫博泰實現了3.85億元營收。

玩味的是,從披露上市預案看,默沙東與科倫博泰關系非同一般。前者除是科倫博泰的合作伙伴外,也是公司第二大股東,持有6.95%股權。

業務方面,科倫博泰擁有33個用于治療腫瘤、自身免疫、炎癥、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的創新項目。其中,十余個項目在中國進入臨床研究,3個項目在美國開展臨床研究。

2023年1月30日,科倫博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藥物TROP2抗體偶聯藥物,成功納入國家藥監局“突破性治療品種公示”名單。

就成長性而言,科倫博泰顯然要比川寧生物更優。不過,高負債以及后續研發的高投入,對前者流動性壓力也不可不察。2019年至2021年,科倫博泰總負債分別為10.46億元、22.28億元、34.57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權益為-7.78億元、-17.79億元、-26.44億元。

4

賺了還是虧了?

加法與減法 分拆迷霧VS皆有可能

更深一度審視,科倫藥業的變化也需投資者注意。

從利好看,公司通過分拆拓寬了子公司融資渠道,有利后者減輕流動性壓力、利用資本力量做大做強。另一面,也有助科倫藥業優化自身業務及負債,研發及市場重新聚焦輸液主業,重振其下滑的盈利水平。

從利空看,分拆兩大引擎除將改變公司業務構成外,還或影響成長性和估值。以2022年中報為例:

科倫藥業期末營收91.25億元。其中,伊犁川寧(含分子公司)營收19.84億元,占總營收21.74%;博泰生物營收3.92億元,占總營收4.30%。

接連減法后,科倫藥業還剩下什么?后續短期業績走勢、業務協同性,仍需時間檢驗;企業長期成長想象空間、核心競爭力,仍需新故事。

聚焦輸液主業,近年來受疫情和醫改政策變動影響,行業洗牌加劇。即使龍頭科倫,也不得不面對趨于激烈的競爭環境。如何優化產品結構?提升高毛利、高附加值產品占比?改善產業鏈供應鏈把控力,進而夯實盈利確定性?

“輸液大王”仍有一道道持續考題。分拆后的科倫藥業、川寧生物、科倫博泰,能否達其所愿、更精更專更強,1+1大于2?依然有迷霧待解。

當然,危機往往并存。中國市場除了水大魚大,更要水美魚肥、魚優。以質勝量、相比加法更貴做減法,一切皆有可能。

從2022年業績預告看,科倫藥業凈利潤大增。除了川寧生物主要產品漲價,還與公司全力拓展制劑市場,加大銷售力度,優化產品結構密不可分。

隨著疫情防控政策調整,浙商證券認為,2023年醫院診療的恢復有望帶動大輸液產品銷售量重回增長軌道。預計2023-2024年公司輸液板塊的腸外營養產品收入增速有望達15-20%。

沒錯,回顧發展歷程,從最初規模擴張躋身輸液大王,到三輪驅動布局抗生素、研發創新藥,再到如今分拆上市,看似另起爐灶、各自為戰,實則以退為進,著眼未來......

可以說,科倫藥業不缺自我革新的活力、居安思危的敬畏、前瞻布局的敏銳性。這些基因堅守,是龍頭長青的標配,也應是擊破迷霧的關鍵。

更精更專更強!逝去羈絆,茁壯成長枝繁葉茂!會是科倫藥業、川寧生物、科倫博泰么?

本文為首財原創

關鍵詞: 科倫藥業

資訊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