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雖然股市依然低迷,但最近卻成了輿論熱議的對象——無他,各個網站都在統計去年至今股市跌了多少、哪些股最坑、股民人均虧了多少錢等。如果說年初股市還讓一些投資者有所期待的話,那么如今市場的低迷則使得多數人望而卻步。
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收益穩健的理財產品。然而,隨著近年來的多次降息、宏觀經濟形勢以及行業自身發展等因素影響,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下降。
根據銀率網的最新報告共有1111款銀行理財產品發售,平均投資期限為134天。其中,共有1034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3.91%。我們不難發現,銀行理財產品“3時代”已是板上釘釘。
而一些貨幣基金,互聯網理財的“寶寶類”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也跌破3%,余額寶目前的7日年化收益率已經下滑至成立以來的歷史谷底2.4360%。至于P2P的網貸理財,收益雖然有較大的優勢,但是按照去年以來的行業表現,也并非一個穩當的選擇。
這年頭,手上有錢,卻不知道該往哪里投,看了一圈下來似乎銀行理財產品還是比較靠譜。不過,如今有的銀行會向客戶推銷所謂高收益率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于6%,對比之下會比一般的理財產品收益率高不少,非常吸引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銀行的銷售以去年的業績來進行推銷的話,投資者就需要留神了。因為歷史業績只能說明該產品過往曾經達到的收益水平,而由于基礎利率、投資環境、收益中樞等都發生了較大變化,參考的意義不大。
這些看起來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不但無法承諾收益,甚至連本金也不一定能夠保障。畢竟,收益越高風險越高,市民在買理財產品的時候需要多了解細則,不要被看上去更高的收益率蒙蔽,反而造成本金損失。
筆者建議,對于一般穩健型的投資者來說,在普遍低收益的時期,應該做好資產配置。目前投資市場處于低利率疊加時期,要保證收益不能單靠某一種產品了,還是要做資產配置。
假如有20萬元要用于投資理財,可以將一部分用于購買有最低收益保障的銀保理財產品,再用一部分購買保本類的基金或銀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最后用一部分來投資具有一定風險的產品,比如一些有業績參考基準的理財計劃,也可以配置一些高分紅的股票。
筆者認為,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之下,投資者切忌“大貪”、盲目地追求高收益,而應該從資產保值的角度出發,以投資低風險、穩健型資產為主,綜合考慮收益和風險。
關鍵詞: 資產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