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背后的原因,離不開車險市場的整體向好。
兩年前的車險綜改讓整個車險市場發生巨大變化,由此帶來的車險保費下滑也令車險經歷了一次“陣痛”。受車險市場的影響,財險業同樣表現出不景氣。不過,經過長達兩年的調整,如今的車險市場在慢慢恢復“元氣”。
從保費看,告別持續下滑的低迷之態,恢復正增長的生機;從發展質量看,車險經營更專業化、精細化??梢哉f,車險生態已不一樣。
【資料圖】
近日,『A智慧?!?/strong>獲悉,銀保監會下發《關于進一步擴大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等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將商業車險自主定價系數浮動范圍擴大為[0.5-1.5];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印發《機動車商業保險附加增值服務特約條款指引(試行)》(以下簡稱《指引》)的通知,從增值服務方面給予了更嚴格的規范標準。
在繼續“放權”的同時,進一步提高車險“附加值”,當下車險發展的內容越來越“豐富”。
從《通知》內容看,銀保監會要求各地銀保監局根據當地車險市場情況,穩妥確定轄區內政策執行時間,但執行時間原則上不得晚于2023年6月1日。
說到車險自主定價系數,其實是監管結合市場情況給予險企的一定定價權利,更符合市場化的經營規則。在車險綜改后,銀保監會最開始將自主定價系數范圍確定為[0.65-1.35],然后會隨著車險的發展情況,適時完全放開自主定價系數的范圍。
但需要注意是,自主定價系數的放開需要循序漸進,而這與車險市場的亂象整治效果分不開。
眾所周知,在此次車險綜改后,一些車險經營問題不斷暴露出來。例如,高手續費競爭和數據不真實問題;部分地區的費用反彈,違法違規行為重新抬頭;投保端和理賠端出現違規新苗頭;車險回溯周期偏短,拼湊自主系數等。
尤其是一些險企為了爭取價格優勢,還進行拼湊自主定價系數較高的車型業務。如刻意承保自主定價系數較高的特種車、重型貨車及出租車,以平衡公司整體的自主定價系數。而這樣的操作,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
各銀保監局——要在各財險公司設定各地區商車險產品自主定價系數均值范圍和手續費上限時,主動發揮指導作用,持續做好車險市場監測,強化車險費率回溯監管,確保轄區車險市場平穩運行。
各財險公司——要嚴格執行車險各項監管要求,提高費率厘定的科學性,按照監管規定做好條款費率備案工作;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優化和保障車險產品供給,提升車險承保理賠服務水平,增強車險消費者的獲得感。
此外,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要做好行業自律,防止壟斷和非理性競爭,優化行業服務標準;精算師協會要做好商業車險基準純風險費率的回溯;中國銀保信要升級車險信息平臺,為財險行業提供數據和系統支持,做好費率監測與預警。
雖然險企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但在服務方面,仍然是決定險企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
據悉,始于2020年9月19日的一場車險綜改,是車險發展歷史上的最大一次改革。經過這次改革后,廣大車主購買車險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讓利消費者”效果明顯,且經過一年多的改革后,累計為我國車險消費者減少支出超1700億元。
不過,讓利保費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除了保費支出減少外,車險綜改的另一大看點就是規范了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即四項增值服務的推出,將“代辦年檢、道路救援、代駕服務、安全檢測”等車險增值服務寫入合同,編訂統一的示范條款,從而創造更多保險公司為車主提供服務的場景。
增值服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附加值”,在當下保險發展中已成為消費者關注的重點內容之一。畢竟,在產品同質化嚴重的保險市場上,以服務取勝至關重要,而車險的增值服務,也將成為險企吸引消費者的重要籌碼。
但需要注意的是,提供增值服務也需要量力而行,要結合自身實際向被保險人或其允許的駕駛人提供增值服務。且對于增值服務要怎么做,如何管理,此次《指引》也給出了方向。
例如,險企應規范增值服務銷售行為,承保時應向投保人明確說明增值服務內容和注意事項,重點突出服務次數、服務范圍、服務標準等與利益密切相關的內容,尤其要對增值服務免責事項做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和說明。同時,根據增值服務自身特點,建立有別于傳統車險理賠的增值服務受理和理賠流程。
保險公司應建立完善的增值服務案件費用結算機制。增值服務案件不影響 NCD浮動。增值服務案件應逐案處理,逐案核算,以反映真實的賠付情況。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增值服務費用批量支付增值服務供應商的,應與增值服務案件逐案匹配,禁止通過增值服務套取費用。這也是為了在一定程度上打擊部分險企利用增值服務來做文章,虛列手續費等亂象。
此外,保險公司應加大處理增值服務投訴的崗位人員配備,完善投訴處理工作責任制;規范投訴處理程序,嚴格處理時限,提高處理效率,及時解決客戶的合理訴求等。
無論是監管的繼續放權,還是增值服務的規范,其實都離不開那場最大的車險綜合改革。
據悉,作為車險領域開啟的一次最徹底的改革,以“降價、增保、提質”為階段性目標的車險綜改,不僅沖擊了車險絕對王者的地位,甚至還攪動了整個財險市場的發展格局。
就在車險綜改啟動前夕,從銀保監會到各地方分局,再至會管單位、各財險公司,都進入了緊張的“備戰”階段,各種規范、制度紛紛下發,更有監管領導親自下場督促,明確要求“要開好頭,起好步”,可見監管對于這場改革的重視。而隨著車險綜改的啟動,監管督導也從未停止,多場關于車險綜合改革的座談會直擊問題所在,令這場車險綜改在不斷完善中前行。
如今,車險綜改已兩年多,當下的車險市場又是怎樣的一個狀態?
從數據方面看,自2021年年初開始至2021年結束,車險累計保費一直呈下降趨勢。不過,隨著車險綜改的縱深推進,市場以及各家險企開始慢慢適應這一節奏,從2022年開始,車險保費增速由負轉正,整個車險市場開始向好發展。
數據顯示,2022年1月,車險保費增速開始從2021年前12月的-5.72%變為11.74%,扭轉了持續下滑的態勢。隨之而來的財險市場也開始回暖,當月財險保費收入1406億元,同比增長10.01%。
在車險保費改變的同時,財險市場格局也在發生轉變。非車險的發力填補了車險下滑的窟窿,如今的非車險已成為財險增長的重要一極。
除此之外,新能源車險的快速發展也一改傳統車險的疲態。尤其是2022年以來,新能源車險的發力為車險市場帶來新的機遇,尤其是像蔚來、小鵬汽車、比亞迪、哈啰等一些新能源車企的進入,加快了新能源車險的發展。
可以說,當下的車險市場在經過兩年多的改革后,早已更換了原本的面貌。
不過,作為一項長久工程,車險綜改仍在向縱深推進,而車險也已經跳出舒適圈,在優化結構中向著高質量前進。
在這一過程中,亂象問題的解決仍是重點;新能源車險的定價問題、承保、理賠等問題也是不可忽視的存在。尤其是中小險企的生存問題,天生處于劣勢的中小險企該如何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取得生存,活得更好,成為一大難題。
關鍵詞: 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