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無代碼的開發形式為基礎,以業務人員為用戶定位,奔向“無代碼+”的路徑為企業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和產品,使開展業務各個環節的負責人深入地參與到系統開發中去,形成圓桌閉環,這是輕流的答案。
(相關資料圖)
作者|斗斗
出品|產業家
數字化需求迫切、人員成本高、研發時間長、運維復雜......數字時代下,企業被推進了一個快速迭代的跑道,傳統的軟件研發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滿足企業的需求。
2014年,低代碼的概念正式被研究機構Forrester提出,自此低代碼正式進入大眾的眼里。官方定義為,用少量的代碼或者是不用代碼即能開發出相關應用。
簡而言之,面向業務人員,不需要任何代碼編程的開發方式,即無代碼;以及面向IT人員,需要少量的代碼編寫,大部分工作都是通過可視化的拖拽、點選完成開發方式,都屬于低代碼。
低代碼/無代碼平臺,以其快速、便捷、易用等優勢,逐漸成為諸多企業追捧的快速開發工具。然而,這項舶來品似乎自來到我國就水土不服。
在低代碼、無代碼賽道,業內人士總是糾結于一個問題,即無代碼無法滿足國內企業復雜的業務場景;而低代碼門檻高,業務人員難以上手,違背了低代碼的本質,還不如找外包。
于是,時不時就有人給這種快速開發工具扣上“偽需求”的帽子。如何保證平臺既簡單易用又可以滿足客戶需求,無疑是當下低代碼、無代碼廠商都在思考的問題。
“如果業務場景過于復雜,那就去做拆解,先將自己的標準化方案能力匹配上,無法標準化的需求,再用輕代碼做個性化方案?!?/p>
這是輕流CEO薄智元給出的回答。
輕流,一家主打無代碼系統搭建平臺的廠商,目前,已服務超50萬家企業,涉及制造業、批發和零售業、互聯網、建筑地產、教育培訓等諸多行業。
簡單拆解這家企業,可以發現,其成立于2015年。彼時,低代碼在國內并未興起,其從早期的“表單+流程管理”的協作工具,到定位于無代碼平臺,到自研輕代碼板塊,再到如今由「無代碼」「輕析」「輕代碼」組成的——All-in-One應用開發平臺,不斷打造自身競爭優勢。
目前,輕流已完成6輪融資,對外公布的最近一輪是2021年10月,完成了由啟明創投領投的近億人民幣B輪融資。值得注意的是,在增長速度上,輕流2020年和2021年連續兩年增速達300%以上。
顯然,輕流在無代碼賽道從1.0階段發展到如今的4.0階段,逐漸找到了精準的錨點。并且在這條發展路徑下,實現高速增長。
輕流的案例,是否意味著無代碼模式才是中國式低代碼的側重點?帶著這樣的疑問,產業家試圖挖掘輕流增長的一些底層邏輯。
一、偽低代碼下,拖拽代碼的煩惱
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平臺均起源于美國。值得注意的是,其無代碼的發展背景與其軟件開發環境有很大關系。
眾所周知,美國經歷過軟件化進程,所以美國企業的業務人員其實是有技術屬性的?!坝侄畼I務又懂技術其實在美國是一件十分常見的事情”。薄智元表示。
另外,從美國企業數字化程度上來看,其數字化發展較早,標準化程度較高。標準化程度較高的企業需求,一般標準化的服務就可以解決。
因此,主要圍繞企業數據和業務管理需求,通過可視化方式設計數據結構,實現用戶交互形式、設置訪問權限和定義工作流程的平臺——無代碼平臺在美國較為推廣的較為容易,被大規模應用。
而反觀國內卻恰恰相反,主要表現為業務人員與技術人員鴻溝較大,標準化程度低,大型企業個性化需求大,導致無代碼在國內推行起來異常艱難。
因此,國內大部分是通過低代碼的形式,為客戶解決個性化需求。以適應各種復雜的業務場景。
這個過程中,低代碼廠商會通過和一些垂直行業的企業合作,加強自身的行業know-how,以此為客戶提供更加專業的服務。但當一個低代碼平臺被加上各種各樣的個性化服務后,平臺的易用性也會大大降低。從這點來看,大部分的低代碼平臺,只是讓IT人員從寫代碼的煩惱,變成了拖拽代碼的煩惱。
另外,也有一些無代碼廠商,由于其無法適應復雜的業務場景,一些廠商被迫轉型低代碼,做起了個性化定制,變成了低代碼平臺。
這也導致了,在國內即使是無代碼平臺,對于一些零IT基礎的業務人員,門檻仍然很高?!皬闹袊馁I方市場看,低代碼、無代碼等快速開發工具面向人群已經被默認為IT側?!?/p>
薄智元認為,“這個賽道的玩家良莠不齊,有很多廠商是偽低代碼,為了快速交付,平臺門檻并沒有降低?!边@也解釋了為什么無論是IT側,還是業務側,對于某些低代碼平臺的體驗,似乎并沒有決策者口中效果那么好。
追著客戶的需求跑、急于交付,卻忽視了真正用產品的人的用戶體驗,已然成為當下低代碼廠商的競爭常態。這也使得低代碼平臺在國內一直不溫不火,備受質疑。
一個事實是,快速開發平臺的本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降本增效,而是讓客戶的業務、IT等各個部門的人參與進來,讓項目更為高質量的落地,為客戶創造更高層面的效益。
客觀來看,快速開發平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易用。所以確定用戶是第一要義,即要意識到產品用戶是使用者,而不是決策者。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回歸本質,將業務人員作為主要用戶,降低平臺開發門檻。
二、“80%”,不止于降本增效
深耕在線理財教育行業的長投學堂,自成立之日起已發展十余年,企業中的人員規模已超過3萬人,包括講師、運營、銷售等。高速的發展給組織、業務、財務都帶來了一定的困境。因此,企業期望可以通過規范化、專業化、自動化的方式對業務人力資源進行管理,以支持業務經營和發展需求。
最初的時候,公司基于IaaS自研業務人力資源系統,并成立了約10人的獨立產研項目組,采用敏捷項目開發方式,搭建CHR應用。但整個項目耗時兩年的時間,但系統成型見效卻很慢。
“業務人力資源系統要解決的難題是業務人員增速快、分類多;業務靈活多變,需要快速響應;要保障業務人員的激勵體系實時有效。而傳統的開發方式帶來的效果卻是居高不下的人力成本(約300萬/年);漫長的開發周期;需求響應慢,無法快速響應業務變化?!遍L投學堂信息化負責人朱輝表示。
于是,長投學堂找到輕流,基于輕流無代碼開發平臺從開發效率、人力成本、上手難度三個緯度改變了現狀。
如今,不依靠產研團隊,朱輝一個人搞定了整個公司3萬人規模的系統搭建需求,每年幫助公司節省數百萬開發費用,同時,也可以從容應對業務的變化與增長,業務流程隨需隨改隨時上線。
值得注意的是,為助力企業不同業務人才成為創新性數字人才,輕流成立了輕流學院,提供一站式無代碼技術賦能服務,不僅為企業提供培訓課程及人才認證,還將線上線下課程配合,開設不同時長不同形式定制化服務。
“我們的平臺,基本上80%以上都是業務人員自主去搭建的,有20%在IT側?!北≈窃J為無代碼的核心,是讓甲方可以自己去搭建并使用系統,而并非淪為一個交付工具。
此外,基于多年客戶服務經驗,輕流輕商城沉淀了海量客戶經驗的通用解決方案模板,將產品功能切入到各行各業的痛點場景,實現產品功能以點帶面向外擴散,更便捷地解決不同行業場景痛點。
隨著產品技術積累和企業需求側認知提升,輕流的產品能力正在覆蓋更復雜的應用場景,同時不斷由中小企業個性化場景、中大型企業創新應用場景、中長尾場景向中大型企業核心業務系統滲透。
以廣聯達為例,在輕流與廣聯達合作的硬件設備數智化解決方案中,通過搭建結構化數據中臺,解決了硬件設備檢修反應慢,數據追溯難,跨部門信息溝通難的問題。除此以外,結構化數據中臺使得廣聯達與供應商和客戶之間的交互更加清楚可見,能夠實時追蹤動態并迅速反映,提升售后響應速度,減少采購審批時長。
可以發現,輕流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降低系統開發的門檻,以及明確用戶的角色定位。
在不斷向不同行業客戶輸出自己標準化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基于服務眾多行業的經驗,不斷積累自己的行業know-how,去完善自身的產品,使得自身產品、解決方案可以切到不同行業的痛點。從通用到垂直,從無代碼到輕代碼,在這個過程中,無代碼是一個前線戰士的角色,而輕代碼則是后方補給的角色。
這種“無代碼+”的開發方式,讓薄智元清晰的認識到無代碼的本質已經不再是專注于降本增效,而是IT人員、業務人員、數據分析師、架構師等多方角色在內的協作機制,各方基于共同目標緊密聯系在一起,通過密切協同,高效敏捷地完成應用系統落地工作。
一些新的模式正在被打造。
三、“圓桌式開發”里的無代碼范式
廣州東莞,全球制造業基地,某國內知名鞋業制造商便坐落在這里。隨著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其在國內和海外設立了多家工廠,他們希望在今年快速上線一套基于鞋履制造業的深度定制ERP解決方案,實現訂單生產到出貨的全流程的數字化,但由于傳統ERP系統開發成本高、周期長,一直沒有實現實質性的降本增效。
于是,他們最終找到了輕流,基于無代碼平臺共創解決方案。
在系統落地的過程中,業務經理、IT專家和輕流的系統搭建顧問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系。
其中,擁有10年行業經驗的資深業務經理貢獻行業know-how,在輕流的系統顧問指導下搭建系統,再交由專家進行系統的對接,不到4個月的時間,該系統就落地投用。
在項目初期取得成功后,輕流又接到了更多拓展化的需求,客戶從內部挑選了專門的項目經理和商務顧問加入進來,和輕流進行深入合作,構建“鞋業智選中心方案”,將這套解決方案推向海外的同行業制造廠商。
可以發現,在這個過程中,5個角色通過高度協同的方式共同完成了子系統的設計和落地,構成了一個開發閉環。
同樣的模式也被應用到了制造業。輕流從CI、Andon、TPM、SO四個場景入手,由IT牽頭,輕流的系統顧問支持,在一年內完成了某制造企業5家工廠的精益數字化改造。
在最近兩年內該企業的中國工廠組成了多支數字化突擊隊,每個隊伍由數字精益的業務專家、懂技術的IT和輕流的系統顧問組成,輕流來負責系統的培訓賦能,業務親自搭建系統,IT提供全局保障與監督。
至今11家工廠已經創造了1000多個應用,范圍也是從最早的精益拓展到了管理的方方面面。重要的是,他們通過每年10廠以上的的培訓活動,該企業已經培養了300多位無代碼開發者。
“無代碼不僅釋放了員工的創造力,還通過IT的保障與持續不斷的賦能,讓無代碼推動創新有了可持續的機制?!?/strong>
在薄智元看來,“隨著無代碼在企業中的應用越深,這種開發模式就會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效果?!奔醋铋_始可能是無代碼單一場景的探索,但隨著無代碼的效益逐漸體現,會從單一場景拓展到多元場景,基于此參與角色也會越來越多,這個閉環將會更為完善。
輕流從無代碼到輕代碼,再到無代碼開發閉環,以無代碼的開發形式為基礎,以業務人員為用戶定位,從標準化、通用性的的解決方案和產品出發,不斷攻克平臺易用性的難題,降低產品門檻,以此打入各個企業、行業、產業內部,不斷積累經驗,滲透到垂直行業。繼而邁向“無代碼+”的路徑為企業提供個性化解決方案和產品。
在這個過程中,輕流逐漸摸索出“與客戶共創”的無代碼開發模式,使得開展業務各個環節的負責人深入地參與到系統開發中去,形成圓桌閉環,以此實現了更大的開發效益。
在愈發跑偏的低代碼/無代碼賽道,輕流正在成為一股“清流”,引導國內無代碼向更健康的產業閉環奔赴。
?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