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朵財經原創
天賜材料,天掉餡餅。
(資料圖片)
近日,天賜材料因發布股票激勵計劃,572名員工將有機會以低至近1折的價格買到公司股票,引發了不少爭議。
外界紛紛猜測:“是否涉嫌利益輸送?”
公開資料顯示,天賜材料主要從事電解液及其原材料研發,是國內最早布局電解液廠商之一,2021年在國內產量市占率為33.1%,位居行業第一。
而在過去幾年時間,受新能源汽車行業需求快速增長,以及深度捆綁寧德時代影響,天賜材料的經營業績不斷創出新高。
但天賜材料業績能否長紅,恐仍有待觀察。
8月8日晚,天賜材料發布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勵計劃。
本激勵計劃擬向激勵對象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數量為551.01萬股,涉及的擬授予激勵對象共計572人。
由于本激勵計劃限制性股票的授予價格為6元/股,即滿足授予條件后,激勵對象可以每股6元的價格購買公司從二級市場回購的公司A股普通股,因此引來了不少的質疑聲。
要知道6元每股,是什么概念?
截至2022年8月8日收盤,天賜材料最新股價為52.33元/股,如果按此推算,此次授予價格相當于打了近1折,跟白送似乎并無太大的區別。
對投資者而言,這公平嗎?
公告顯示,本激勵計劃擬授予的限制性股票主要集中在公司的高、中層管理人員及核心技術人員群體。
但這群人歷年來從天賜材料身上拿走的卻并不少。
花朵財經注意到,2021年天賜材料上至董事長,下至獨立董事,其薪酬較上期均出現了大幅度的上揚。而且董事長徐金富、董事趙經緯、董事會秘書韓恒、副總經理徐三善、財務總監顧斌年薪均超過了百萬,同時坐擁上千萬元價值的股權。
2021年,公司管理費用為3.55億元,同比增長46.77%。公司表示,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職工薪酬、折舊費、排污費的增加所致。
相對而言,此次業績考核目標仿佛也過于偏低。
本激勵計劃的解除限售考核年度為三個會計年度,即2022-2024年凈利潤分別不低于38億元、48億元、58億元。
天賜材料此前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22年上半年歸母凈利潤變動區間為28億元-30億元,比上年同比增長257.74%-283.29%。
也就是說,下半年公司只需實現8-10億元凈利潤即可實現考核目標。換言之,要完成2022年的考核目標,或較為輕松。
電解液作為鋰電池四大材料之一,約占電池材料成本的10%到15%,受益于新能源的火熱,天賜材料的股價與業績近來亦是水漲船高。
2019-2021年,天賜材料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27.55億元、41.19億元、110.91億元,同比增長32.44%、49.53%、169.26%;歸母凈利潤1631.97萬元、5.33億元、22.08億元,同比增長-96.42%、 3165.21%、314.42%。
得益于業績的強勁增長,天賜材料股價從2020年初的最低點5.75元/股(復權后),最高漲至2021年10月末的85.01元/股(復權后)。
相應的是,公司高管減持動作也不斷。
此外,天賜材料的發展還極其依賴寧德時代。2021年,公司對寧德時代的銷售額為55.97億元,占年度銷售總額比例50.47%。
而且公司的應收賬款占比較高。2019-2021年,公司應收票據及應收賬款分別為9.33億元、13.48億元、33.86億元,占總資產分別為17.50%、22.42%、24.36%。
但公司對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明顯低于同行業可比公司。
2019-2021年,公司一年以內應收賬款壞賬準備計提比例分別為1.25%、1.55%、1.8%,顯著低于同行競爭者新宙邦、彬彬股份、瑞泰新材。
根據《中國鋰電池電解液行業發展白皮書(2022年)》預計,到2025年全球電解液的需求約為216.3萬噸。
可目前僅天賜材料規劃產能就已超過150萬噸。
今年7月12日,天賜材料連發3則擴產公告,擬在湖北宜昌、江蘇溧陽、安徽池州三地擴產,加碼電解液、六氟磷酸鋰及配套原材料、鐵鋰電池回收等業務。
上述項目的實施,無疑將進一步加大天賜材料的產能。問題是,一旦將來行業降溫,市場由供不應求狀態出現反轉,目前高舉擴產的天賜材料當如何應對?
前有多家房企在行業高景氣期大肆擴產傷痕累累,后又有多家豬企在行業高景氣期大肆擴產欲哭無淚;此外,市場還有一句話:“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那么,未來天賜材料將會走向哪條路?
需要警惕的是,天賜材料曾在2016年行業高景氣期過后的2017年至2018年深受“戴維斯雙殺”影響,業績與股價長時間處于低迷狀態。
關鍵詞: 天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