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哈爾濱市工信局發布公示,擬將4類36戶次企業為2021年度綠色循環發展獎勵對象。其中,擬對5戶國家級綠色制造企業各獎勵200萬元;26戶省級綠色制造企業獎勵50萬元~100萬元;2戶國家能效之星企業各獎勵100萬元;3戶省級節水標桿企業各獎勵50萬元。共計對36戶次企業獎勵3600萬元!足見哈爾濱市大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企業循環式生產和產業循環式組合的決心?!逗邶埥?ldquo;十四五”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我省工業節能降碳和綠色轉型,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為導向,全面構建綠色制造體系,推動工業綠色低碳轉型邁上新臺階。
那么,什么樣的企業是綠色制造企業,他們又是如何走上綠色發展之路的呢?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水稻循環產業創造綠色效益
走進益海嘉里(哈爾濱)糧油食品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海嘉里”)位于平房區的廠區,高聳的生產車間傳來陣陣機器轟鳴聲。“這是大米加工車間,水稻稻殼被剝離出來后進入稻殼倉,第二層米糠被剝離出來后進入米糠油車間,加工出來的米糠油被輸送到精煉車間,精煉后送到小包裝車間進行灌裝……”益海嘉里哈爾濱工廠人事行政經理胡曉靜介紹。
幾名工人穿梭在各大機器中間查看運行情況。米廠廠長張卓坤介紹,兩個車間每天能生產800噸大米,大米的產值僅占該米廠年銷售額的80%。
其余的20%呢?“來自水稻循環經濟精深加工產品!”張卓坤說。
比如副產品米糠,搖身變成了高營養價值的稻米油,榨油后的米糠粕可以作為飼料,同時稻米油中因富含卵磷脂、谷維素等多重營養物質,成為多種食品、保健品的原輔料。
作為水稻循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稻米油副產品和米糠粕中提取的脂肪酸、米糠蠟、米糠脂、谷維素和阿魏酸,則被廣泛應用于專用油脂、油脂化工、化妝品等行業。其中,脂肪酸是肥皂、洗衣粉等日化產品的主要成分之一;米糠蠟可廣泛應用于皮革護理蠟、地板蠟、汽車蠟;米糠脂性質穩定,非常適合煎炸烹飪;谷維素和阿魏酸是人體必須的營養元素,廣泛用于醫藥制品及化妝品……這一系列的產品開發,使寶貴的米糠資源得以充分開發利用。
“從今年的銷售情況看,這部分深加工的產值正逐年增加。”哈爾濱工廠副總經理王利群說。
以傳統加工水稻廢棄的稻殼為例,其被剝離后可用于燃燒發電,使工廠熱電供應實現自給。不僅節約能源,還能減少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的排放,既解決了稻殼的黃色污染問題,又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另外,稻殼燃盡成灰還可提煉出高分散型白炭黑和天然助濾劑活性炭,這種稻殼白炭黑是純天然的可再生資源,較普通白炭黑更具補強性,可增加橡膠強度,降低輪胎滾動阻力,提高車輛的燃油經濟性,是生產綠色輪胎的最佳原料,市場需求不斷上升。
益海嘉里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末共消耗稻殼約351296噸,這意味著僅通過對稻殼的高效利用,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412266噸二氧化碳。其中,2021年黑龍江產出20萬噸稻殼,碳排放量減少情況可見一斑。
“設在佳木斯的水稻加工基地和上海的研發總部對‘精深加工、變廢為寶’的不斷創新探索,給予‘水稻循環經濟模式’最大的技術支持。”王利群說。
目前,全球領先的益海嘉里水稻循環經濟模式已經納入國家綠色發展規劃,成為中國制造業實力全面提升的有力證明。
藥機帶來的綠色制造轉型
“我們是在國內藥機會上看到的這種新設備。剛開始買了一臺,使用一年感覺非常好,又陸續買了幾臺。”說起綠色制造轉型之路,黑龍江省濟仁藥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濟仁藥業”)董事長助理金馨侃侃而談。
記者走進全新的中藥材前處理加工車間,每個房間里都放著一到兩臺全新設備,“這是我們新建的前處理車間,使用面積約1500平方米,設備全部為目前市場上功能最新產品,且實現了數字智能化控制。年處理藥材能力由原先的1000噸/年提高到3000噸/年,整體功能和效率有了跨越式提升。”金馨說。
傳統的中藥企業,前端藥材處理要經過“水洗、切制、干燥”流程,需要耗費大量的水、電和氣,且物料潮濕非密閉狀態周轉,生產區域較難清潔,干燥耗時長,回收率相對較低。改進后的前處理工藝利用高效截斷機和滾筒篩選機聯動的風選凈制,加上與聯動線配套的除塵設施生產方式:節水、節氣(烘干)、節時提效且綠色環保。
比如說前處理聯動線中的干洗設備—滾筒篩選機,無水清潔,通過風選、篩選剔除雜質、粉塵,篩選達標率和藥物損耗與人工操作效果一樣,且節省了4個勞動力;從時間上來看,以前草莖葉水洗、瀝水、烘干到干透,至少需要12~20個小時,使用這種新藥機后,四五個小時就能完成全部流程,效率大大提高。
“采用凈選凈制前處理方式比傳統凈洗切干可節省電量約50%。公司一年處理約3000噸藥材,可節省約9000噸水。”車間主任高鵬說,之前周邊藥廠都是通過燃煤加熱產生蒸汽,既污染環境又增加成本。在政府的提倡下他們改用天然氣,選購的設備也都是符合節能減排高效能藥機,效能提高了好幾倍。“兩臺設備花了100萬元,目前完全可以滿足我們廠的產能。”高鵬說。
再比如中藥產品的濃縮問題,大生產煎煮出水狀物中藥后,需要不斷加熱蒸發水分,直至濃縮成稠膏狀態。對于需要雙效濃縮的中藥產品,第一次加熱濃縮完,他們會把余熱放到雙效濃縮器中進行二次加熱利用,大大減少了碳排放,提高了效能,能耗與單效濃縮器相比降低了50%。
除了生產車間,工廠在配套設施建設中引入“低碳環保,節能減排”理念。項目部經理朱靜說:“實驗技術中心建造采用全透玻璃間隔,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會務中心、技術中心和員工食堂均設計成陽光房,節能節電。”
“投入這么多,不怕成本太高回本慢嗎?”金馨笑了笑說,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是每個企業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國家和省里對企業綠色發展的要求,“早也是改晚也是改,何不早點行動呢!這條綠色制造發展之路既省能源又省時、省人力,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政府還重獎我們,相當劃算!”
綠色制造開啟高質量發展大門
拿到重獎計劃怎么用?兩家企業均表示,無論從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看,綠色制造給企業打開了另一扇高質量發展的大門,他們會將這部分獎金繼續投入到發展綠色制造中,助力企業綠色發展之路。
“我們給重獎就是鼓勵企業走綠色發展之路,助力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打造哈爾濱市綠色增長新動能,推動全市工業高質量發展。”哈爾濱市工信局節能與綜合利用處副處長李鳳權介紹。截至目前,哈爾濱市共培育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26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戶,綠色設計產品2種;培育創建省級綠色工廠24戶、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2戶、綠色工業園區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