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壩文化底蘊厚重,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和紅色基因。沙坪壩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全力打造“文化傳承示范區”,推進歷史與未來交融、傳統與現代輝映,不斷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傳承發展,正激活沙坪壩這座城市新的活力,展現著現代城市文明的新風范。
讓文化與城市有機融合
“紅巖上紅梅開,千里冰霜腳下踩;三九嚴寒何所懼,一片丹心向陽開。”如今的沙坪壩,紅梅花兒依舊盛開、紅巖故事依舊流傳。“紅巖精神”已經成為了這座城市最重要的一個文化標簽。
傳承“紅巖精神”,沙坪壩除了有渣滓洞監獄舊址、白公館監獄舊址、歌樂山烈士陵園等紅色教育基地外,已面向公眾開放的“重慶·1949”大劇院,用沉浸式的觀感體驗和催人淚下的故事演繹,為廣大市民送上了一道現代科技與歷史相融合的文化“大餐”。
作為沙坪壩一個新的文化地標,“重慶·1949”讓主題嚴肅的紅色文化有了更多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讓沙坪壩的紅色資源有了更為豐富的載體,鋼筋混凝土的城市建筑也能成為塑造個體價值觀的“紐帶”。從紅色人物、紅色事跡中汲取深厚的養分和力量,成為了這座城市激發奮進之志的“源頭活水”。
對于文化大區的沙坪壩而言,這里不僅處處見“紅巖”,還在保育傳統文化中培養新的文化價值。
“白日里千人拱手,入夜里萬盞明燈。”作為重慶古鎮和旅游業的代表,磁器口一直以來都是游客感受濃厚巴渝文化的必打卡之地。通過堅持以國際眼光和標準打造特色化、精品化景區,磁器口相繼實施了房屋風貌改造、景區及周邊環境整治等工作,同時在傳承巴渝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強協調性,彰顯出了更多文化上的細節、品質和調性。
而對磁器口文化價值上的挖掘,沙坪壩還通過科學布局,量身定制業態,讓古鎮既有景色更有文氣,既能悅目更能賞心。走進磁器口,一條青石板路上不僅是濃厚的巴渝煙火氣,老街的背后時尚感更是“拉滿”。
在傳承文化的基礎上對城市建筑進行“繡花”般的改造,讓文化與城市有機融合,還體現在沙坪壩的城市更新上。
石井坡街道中心灣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舊小區,作為原特鋼廠的家屬院區,當地居民都有著濃厚的“特鋼情懷”,而這里的城市更新工作便是將這樣一種情懷植入其中。穿行于這些老舊小區,目之所及是環境的不斷改善,爬坡上坎間也能尋覓一兩處精心設計的“特鋼文化”景觀。居民們在收獲老舊小區新的幸福感的同時,也能時時找尋到心中的那份記憶,續寫著鄉愁。
打造豐富的“文化空間”
文化作為一座城市的“軟實力”,還體現在豐富的文化服務上。
沙坪壩三峽廣場是重慶的一個知名老牌商圈,而鬧市里,卻有著一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故事會”——“黃葛樹下龍門陣”。這場“故事會”從1958年開始,已經成為沙坪壩文化藝術上的一個強勁品牌。之所以能在沙坪壩歷久彌新,除了緊貼豐富的文化資源外,這里所講的故事內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講故事的人侃侃而談,聽故事的人喜聞樂見,它不僅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成為了沙坪壩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個前沿陣地。
在中梁鎮,這里每一個行政村都建起了“農家書屋”,不僅提供多種類的書籍,同時還開展農技培訓、技能培訓、藝術培訓等課程。沙坪壩區圖書館會定期開展多種主題活動,讓農家“小書屋”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讓當地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品質的文化服務。
夜幕降臨時,沙坪壩區9個“紅巖城市書房”依舊燈火通明,默默地為市民延展閱讀的時間與空間,成為了深夜里的“精神食堂”。愛好閱讀的市民也可以在繁華的都市里找到自己的心靈歸宿。
過去,一盞盞“沙坪學燈”照亮了沙坪壩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如今,“紅巖城市書房”則讓這座城市的文化氣息有了更大的拓展。
用文化涵養城市“氣韻”
在沙坪壩,這里的學生們從進入校園的那一刻起,愛國主義教育就深深地刻在了他們心中。
川外附小原叫烈士墓小學,學校將所在地豐富的“紅色資源”變為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并形成特色的“思政課”,不斷教育和引導青少年當好“紅巖精神”的傳承者,在學習革命先輩的事跡中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如今,學校里處處寓紅巖,紅色的正能量正讓這些祖國的花朵“朵朵向陽開”。
通過不同的載體傳播文化價值觀,在沙坪壩還有活躍在基層的精神宣講團。覃家崗街道的“8090”宣講團便是其中之一。
這群由80后、90后青年組建起來的宣講團,平均年齡25.8歲,以青年人的獨特視角,運用“三句半”“快板”等創新政治理論宣講形式,讓以往枯燥的宣講有了更多的可看性和藝術性。他們走街串巷,用“微宣講”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
事實上,一個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也體現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程度。它們可以寓教于義、寓教于美、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政治、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
在沙坪壩,你還能看到這樣一群人,他們行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間,成為了這個城市一張“游動”的名片,他們便是“紅巖志愿者”——
將信仰匯聚成光,以行動詮釋傳承。沙坪壩正在開展的“冠紅巖之名、鑄紅巖之魂”實踐活動中,這群志愿者便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們或許會在路口進行文明交通勸導、清理環境衛生,亦或是入戶開展政策法規宣講、助力基層社會治理……每一個行走的“紅馬甲”正在點亮這座城市文化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