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媒體注:如今提到印度,人們不僅僅想到的是宗教和旅游勝地,而更多的是印度對全球科技人才的貢獻。鈦媒體特約作者Peter Cai在其紀實報道《印度IT人,憑什么桀驁國際科技巨頭》 中,就曾介紹了多位供職于澳大利亞科技界的幾位佼佼者,幾位科技大牛都來自大名鼎鼎的印度理工學院(IIT),有關印度籍科技人才海外生存現狀的問題也引發了鈦媒體讀者的討論。
(資料圖片)
印度不愧是盛產科技大牛的國度:谷歌董事會13位領導層中,有4位是印度裔;孟買小伙兒Rajesh Jain創辦的“印度世界”網站,創辦四年,就以1.15億美元的高價被印度本土著名互聯網公司Satyam Infoway收購;FACEBOOK第一位女工程師Ruchi也是印度人,已經離開Facebook回國創業。這一回我們放眼印度本土,帶你看看本土創業圈中的成功IT人背后的故事。
以下是來自BBC的系列報道 數字化印度的創業家先驅們》的群像特寫,五位杰出科技人士的代表,鈦媒體將精華內容編譯如下:
本文涉及的五位主人公:Nandan Nilekani、Ben Gomes、 Rikin Gandhi、Ruchi Sanghvi 和Sanjeev Bikhchandani
【孫榮江/鈦媒譯者】一個是為上億人編制了數字ID的富有的創業家,一個是在自家的農場里拍攝視頻的人,他們竟有相通之處?
還有,一個在世界頂級社交網絡公司中負責主導產品的年輕女性,與一個幫助了3百萬的人找到工作的男性,或者一個忙于優化每月1000億次搜索的人之間到底有什么共同點?
答案是,他們的根都在的印度。此外,他們都可以配的上印度乃至全世界“數字化創新先驅者”的美譽。
你知道嗎,Facebook的第一位女工程師就來自印度,這位出色的女IT人后來選擇了創業;在印度互聯網用戶還沒超過15000人的時候,就有年輕人勇敢跨出創業第一步,而這位離開跨國公司、嘗試創業做商務網站的年輕小伙兒,如今已經是印度IT界的名人。
第一批冒險者
Sanjeev Bikhchandani是一位來自印度德里的小伙子。1997年,他毅然決然放棄了一份跨國公司的工作,創建了一個提供求職服務的小網站。在無薪水的情況下,他奮斗了將近十年的時間。如今,他的網站已經成為印度第一的網絡商務網站——而這一切,都源自他對一個普遍習慣的觀察:他發現,身邊很多同事在閱讀商業雜志時,都會翻到最后,先從后面的招聘廣告看起。
當時,印度的互聯網用戶還沒有超過15000人。
根據印度電信管理部門的一組數據,印度的互聯網用戶目前已經達到1.65億。而互聯網數據分析公司comScore的研究表明,印度現在正處于網絡在線業務的一個臨界點。相比之下,在16年前選擇創建一家網站,真是一個足夠大膽的決定。
Ruchi Sanghvi是Facebook第一位女工程師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一個來自普納的23歲的年輕人身上。Ruchi Sanghvi(上圖)是一位女性工程師,幾年前她選擇加入了一家初創企業。而這家公司,最開始的時候,看起來就是一個為大學生們提供約會服務的校園網站——沒錯,就是Facebook!Ruchi Sanghvi曾擔任Facebook的主管產品經理,負責包括新聞源輸出等幾項網站核心功能的產品設計。
故事還沒講完。不久后,Ruchi Sanghvi在29歲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這位IT界的后起之秀也辭掉了工作開始創業。一年后,她和她的創業伙伴被硅谷的云存儲公司Dropbox納入旗下,公司被其收購。
而我們要講的另一個年輕人的故事,也是從供職一家著名的巨頭公司開始。
來自班加羅爾的另一個小伙子Ben Gomes,從在自己家中折騰一臺英國產的迷你電腦ZX Spectrum(譯注:1982年由Sinclair公司生產的一款8位個人電腦)開始,成長為一位技術天才,后來加入了世界上最大的網絡搜索公司(之一)Google工作,負責優化搜索體驗。下次你在搜索框鍵入查詢信息、看到Google提供的自動提示、或者看到文字片段和鏈接列表時,你可別忘了感謝這位如今住在山景城的年輕人。
而同樣來自班加羅爾的Nandan Nilekani,在26歲的時候就聯合他人創建了一家軟件創業公司。在他的努力之下,這個小企業轉變為一個全球技術服務巨頭,這就是印孚瑟斯(Infosys)。隨后,時年二十八歲,他從公司離職,去追尋他所深信的東西:為十億印度人提供數字ID。
2012年,這些小型初創企業推動著印度IT和業務流程外包(IT-BPO)產業跨過了1000億美元大關。根據產業協會Nasscom的數據,其中近70%的業務是出口業務,該協會還表示,印度提供了近60%的在全球外包的IT-BPO服務。
印度信息產業發展,如何催生創新者
就在夢想幾近成真的時候,Rikin Gandhi放棄了自己成為一名宇航員的想法。他離開美國,來到印度與農民并肩工作,使用數字視頻改變他們原先學到的東西以及學習方式。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
對于互聯網覆蓋程度低的印度農村來說,基于本地制作視頻,算是一個簡單的創新。不過,移動設備的使用正在增多。
在印度農村中,每100個人擁有超過40份的手機使用協議(而城市是139個)。根據印度官方數據,印度已經有9億份電信使用協議被簽約,其中97%的業務是移動互聯網服務。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給這個老行業帶來了顛覆性的變化。印度的電信部門依然根據產生于1885年《印度電報法》(Indian Telegraph Act)進行管理。在一個世紀里,固定電話從零增長到3000萬部,而移動電話從零到8.7億部僅用了18年的時間。
印度1000億規模的IT-BPO產業中,70%是出口業務。印度的信息技術產業不像電信那么歷史悠久,但依然發展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數字或網絡產業出現的時間更短。
來自孟買的Rajesh Jain在1995年為非定居的印度人社區(NRI,印度散居在國外的人)創建了“印度世界”網站(Indiaworld )。當時,印度還沒有公共互聯網接入服務,為什么要創建一家網站呢?
“在我的圖像處理軟件業務失敗后,我需要找一些事情做?!盝ain 如此說道。
在印度,很多人都沒有見過這個安靜、謙遜的網絡業務工程師,但是,他們都能回想起四年后(1999年)報紙上的頭條標題:《49.9億盧比(約1.15億美元),Jain將其印度世界網站賣給了Satyam Infoway》(鈦媒體注:Satyam Infoway是印度最大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是第一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印度公司)。
這一收購數字,讓我們這些自認為“更了解網絡世界”的人們帶來了一次頓悟。隨后,美國在線以162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時代華納——世界上最大的媒體集團。
印度信息產業近年來飛速發展
印度人,硅谷夢
印度這個神奇的國度中,數字創新先驅的故事太多太多,而且他們遍布全世界,跨越各個行業。隨著.com泡沫的出現,只有少數人在泡沫破裂的2000年存活下來。為數不多的人變得更為堅強,擁有了更為強大的數字業務。這也是他們的故事。
這也是那些展開翅膀飛躍技術世界,抵達創新、繁榮、崩潰和復蘇中心——硅谷的印度人的故事。
在硅谷著名公司——網景公司還沒推出自己的產品時,來自印度金奈的Ram Shriram就加入了。
幾年后,他離職創建了Junglee.com網站,并在1998年賣給了 杰夫·貝索斯(Jeff Bezos),換得價值1.85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他還給Google的塞吉·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 Larry Page)開出了他們收到的第一張大支票——50萬美元,并定期在他們位于門洛帕克的車庫中提出自己的建議。
如今,Ram Shriram仍擔任Google董事會成員。而還有一個數字必須告訴你:在董事會領導層的13名成員中,4人是印度裔。
附:一組關于印度互聯網發展的數字:
印度擁有世界第三大互聯網人口,排在美國和中國之后
印度境內電話擁有量達9億部,其中97%是手機
Google公司13人的董事會管理層中,有4人是印度裔
印度1000億規模的IT-BPO(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產業中,70%是出口業務。印度信息技術產業不像電信那么歷史悠久,但依然發展了超過三十年的時間。印度數字化產業以及互聯網產業出現的時間則更晚一些。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