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核心觀點:
回望2022年,信用債違約市場主要呈現出以下3個特征:一是2022年信用債違約數量和規模相較前兩年顯著下降,展期規模大幅增加,央國企與民企進一步分化;二是違約后更可能是不償付或全額償付,部分償付比重較低;三是債券違約金額越高,償還周期可能會越長。
展望2023年,我們認為,2023年信用債違約風險整體會呈現收斂態勢。一是地產政策的邊際修復,行業出清后信用風險擔憂下滑。二是金融次級債短期仍具有較強安全邊際,重要會議多次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三是城投公開債違約風險較低。隨著經濟的穩步修復,下半年地方政府表內收入有望回暖,公開債保剛兌的決心較強。
2014年信用債市場打破剛性兌付以來,市場已見證和經歷了包商事件,永煤事件、海航、方正集團違約,地產集中違約潮等諸多重要事件,市場對于票據逾期、非標輿情等事件也愈發關注。
回望2022年,信用債違約市場主要呈現出以下3個特征:一是2022年信用債違約數量和規模相較前兩年顯著下降,展期規模大幅增加,央國企與民企進一步分化;二是違約后更可能是不償付或全額償付,部分償付比重較低;三是債券違約金額越高,償還周期可能會越長。
展望2023年,我們認為,2023年信用債違約風險整體會呈現收斂態勢。一是地產政策的邊際修復,行業出清后信用風險擔憂下滑。二是金融次級債短期仍具有較強安全邊際,重要會議多次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三是城投公開債違約風險較低。隨著經濟的穩步修復,下半年地方政府表內收入有望回暖,公開債保剛兌的決心較強。
1
特征一:信用債整體違約規模下降,央國企與民企進一步分化
2022年信用債違約數量和規模相較前兩年顯著下降,展期規模大幅增加。對發行人來說,出現流動性困難主要有兩種可能:(1)經營不善導致公司財務指標下滑,償債能力不足(2)短錢長投,受多重因素影響短期融資難度加大,到期債務滾續出現困難。針對第一種情況,違約和展期并沒有本質區別,屬于資金存在硬缺口;而針對第二種情況,展期可以解決期限錯配的問題,而違約則相當于硬著陸,在違約之后企業很難再獲得后續的流動性補充,很可能陷入一個負向循環。
以地產為例,過去兩年房地產企業在再融資能力較弱,而部分土儲優質的房企,更多存在的是資產負債久期不匹配的問題。房企短久期負債很難去支撐長久期資產。平均負債久期大約落在兩年左右,但是房企的在手土儲對應的可供銷售年限預計在4-5年,那么就會產生一個三年左右的資金缺口。面對這種情況,只能通過展期來解決。如果不能做到展期,換而言之就是借舊還新,那么則會出現實質性違約的情況。因此,2022年展期的規模出現的大幅增加。
央國企與民企融資的分化進一步顯現,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資管新規后,大資管行業重回同一起跑線,凈值化背景下市場風險偏好有所下行,對于估值波動較大的資產的關注度下降,而央國企信用債的安全邊際較高,因此市場需求度邊際抬升。二是民企補充流動性更多通過抵押擔保的模式,而央國企能夠更多享受到純信用融資的優勢,因此能獲得更多的流動性支持。
2
特征二:違約后更可能是不償付或全額償付,部分償付比重較低
違約后更可能是未償付或全額償付,部分償付的比重較低。自2014年出現首支信用債違約以來,共有250家主體出現過信用債違約。償付進度為0%(未償付)的主體有167家,占比66.8%。;償付進度為100%(全額償付)的主體有49家,占比19.6%;償付進度位于0%-100%之間(部分償付)的主體有33家,占比13.2%。
對發行人來說,出現違約的企業多數是資金存在硬缺口的,因此即使給予一定寬限期亦難以償付。還有一部分企業,核心業務并未受到沖擊,僅僅因為短期流動性不足出現違約,待現金流穩定后便可進行償付。因此,違約后更可能出現未償付或全額償付這兩種情形。
3
特征三:債券違約金額越高,償還周期可能會越長
債券違約金額越高,償還周期可能會越長。從只數看,49%的違約債券償還周期在1個月以內;從金額看,僅29%的違約債券償還周期在1個月以內。表明在短期償付的更多的是金額較低的債券,債券違約金額越高,償還周期可能會越長。
對于高風險債券的投資,更多應以波段交易或者賭兌付為主。企業一旦出現違約后,等待償付需要的時間可能會比較漫長。
我們認為,2023年信用債違約風險整體會呈現收斂態勢。一是地產政策的邊際修復。真正主導市場的核心邏輯,并不是某個政策的效果,而是一系列政策推出后,股債研究框架的前提假設出現了明顯的變化。地產的本質是信用周期,在房價回到真正意義上商品屬性為主的價格前,更多要關注的是信用周期的擴張和收縮。二是金融次級債短期仍具有較強安全邊際,重要會議多次強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對于地方政府而言,不出現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始終是底線。三是城投公開債違約風險較低。隨著經濟的穩步修復,下半年地方政府表內收入有望回暖,城投的債務重組將局限于銀行貸款和非標,公開債保剛兌的決心仍然很強。
4
風險提示
風險提示:數據統計偏差,經濟復蘇不及預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