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財政是國家治理之基,預算是財政管理之柱。根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截至2月8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下稱“省區市”)已披露2022年一般公共預算收支情況,28個省區市發布《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23年預算草案的報告》(下稱“《預算報告》”)。整體來看,各省區市在2022年均經受住了國內外復雜因素沖擊,有力保障了民生支出力度。對于2023年,多數地區預期財政收入端將回暖,也強調今年仍面臨財政收支平衡壓力。
轉移支付支撐地方收支平衡
從財政收入看,2022年的財政大省也是當年的經濟強省。據記者統計,去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最高的地區分別是山東、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北京、福建、四川、河南、河北,在去年的地區生產總值規模都超過4萬億元,同樣都位于去年地區經濟總量排名前列。
受疫情沖擊和落實國家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等因素綜合影響,過去一年各地稅收收入端均受到沖擊。各地政府積極開源節流、挖潛增效,通過調入預算穩定調節基金、上年結轉收入、中央稅收返還和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等方式補充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四川在《預算報告》中指出,去年爭取到中央轉移支付6483.7億元,規模居全國第一、為歷史最高,全額覆蓋了一般公共預算短收,對實現收支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較于一般公共預算收支,2022年僅有海南和上海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實現同比略有增長,部分地區如天津、吉林、黑龍江、遼寧等地在2022年的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同比降幅超過50%。從多地政府的預算執行情況說明看,主要是土地出讓收入減收導致多地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顯著下滑,并對支出端造成掣肘。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2年,山西、新疆、內蒙古、西藏在剔除留抵退稅影響后,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均超過20%。
新疆自治區政府在《預算報告》中說明,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氣等能源類大宗商品價格保持高位運行,產量大幅增加帶動收入增長。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恒認為,過去一年出口大省在外部沖擊下經濟動能大幅放緩,而西部地區在能源安全戰略下迎頭追趕。國內油、氣、煤在能源保供背景下價格處于高位,西部地區風光資源充裕還有利于新能源投資建設。
盡管收入端受到沖擊,但2022年有22個省區市的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不低于5%,至少有10個省區市在《預算報告》中明確披露民生支出占當地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超過70%,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經濟大省再挑大梁
收入預期謹慎樂觀
根據記者統計,至少有26個省區市預期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不低于5%,12個省區市預期2023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不低于5%。其中,在去年被委以“挑大梁”重任的6個經濟大省,山東、廣東、江蘇、浙江、四川、河南均預期今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超1萬億元,再次挑起財政收入“大梁”。
各地對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的預期也有轉變。至少有11個省區市預期2023年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將不低于10%。吉林省就預期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就比上年增加,2023年全省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預期達到上一年的130.5%。
不過,不少地區在《預算報告》中指出,2023 年財政經濟形勢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既有重大機遇又面臨風險挑戰。
作為經濟大省之一的河南就指出,從有利因素看,今年河南經濟發展動力更強。河南省積極推動產業轉型發展,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新產業(行情300832,診股)新業態新模式將不斷涌現,帶動納稅主體和稅源數量增加,財政收入也勢必隨之增長。從不利的因素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且稅收收入增長存在挑戰。預計 2023 年減稅降費政策力度不會降低,將帶來財政收入減收。
上海也指出今年財政收入保持持續增長面臨較大壓力。主要在于各領域資金需求旺盛,財政支出剛性特征明顯,預算平衡難度加大,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收支矛盾較以往進一步突顯。
從主要財政支出方向看,各省區市在今年更強調財政支持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和支持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在運用財政資金穩經濟上,各地普遍強調財政擴內需必要性。比如,江蘇計劃今年安排8億元財政資金,推動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繼續對綠色智能家電、節能產品等予以補貼或貼息。浙江計劃安排1.90億元,加大國際性展會支持力度,鼓勵企業搶訂單拓市場。
關鍵詞: 轉移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