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2月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廣東省碳達峰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圍繞碳排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出實施“碳達峰十五大行動”。
《方案》聚焦“十四五”和“十五五”兩個碳達峰關鍵期,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確保完成國家下達指標;到2030年,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的控制水平繼續走在全國前列,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35%左右。
《方案》指出,加快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政策體系。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用于綠色低碳項目建設運營。
規?;_發海上風電,打造粵東粵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加快建設省外輸電通道,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并穩步推進“新能源+儲能”項目建設。
同時,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并全面推行綠色施工,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開展裝配式裝修試點。
此外,《方案》還要求,研究制定補貼政策,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及貨運配送車輛電動化替代。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占比,促進私家車電動化。
打造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在產業綠色提質行動方面,《方案》指出,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引導各地區重點布局高附加值、低消耗、低碳排放的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培育發展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提前布局人工智能、衛星互聯網、可控核聚變等未來產業。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到2025年,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33%。
制定綠色低碳產業引導目錄及配套支持政策,加快培育低碳零碳負碳等新興產業。推動綠色低碳產業集群化發展,依托珠三角地區打造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研發基地,依托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打造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綠色標桿園區和企業。
同時,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對高耗能高排放項目實行清單管理、分類處置、動態監控。到2030年,鋼鐵、水泥、煉油、乙烯等重點行業整體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強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行動方面,《方案》明確,大力發展新能源,建設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規?;_發海上風電,打造粵東粵西兩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適度開發風能資源較為豐富地區的陸上風電。積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因地制宜建設集中式光伏電站示范項目。到2030年,風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400萬千瓦以上。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高效建設惠州太平嶺核電一期項目,推動陸豐核電、廉江核電等項目開工建設。
同時,積極擴大省外清潔電力送粵規模,加快建設藏東南至粵港澳大灣區±800千伏直流等省外輸電通道,并推動西電與廣東電力市場有效銜接,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到2030年,西電東送通道最大送電能力達到5500萬千瓦。
此外,還要加快建設新型電力系統,推進煤電靈活性改造,加快已納入規劃的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因地制宜開展新型儲能電站示范及規?;瘧?,穩步推進“新能源+儲能”項目建設。到2025年,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達到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超過1500萬千瓦,省級電網基本具備5%以上的尖峰負荷響應能力。
促進私家車電動化
城鄉建設碳達峰行動方面,《方案》要求,推動城鄉建設綠色轉型,優化城鄉空間布局,控制新增建設用地過快增長。建立完善以綠色低碳為突出導向的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機制,杜絕大拆大建。
全面推行綠色施工,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鋼結構住宅,開展裝配式裝修試點。鼓勵利用建筑廢棄物生產建筑材料和再生利用,提高資源化利用水平,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占當年城鎮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40%,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5%。
同時,優化建筑用能結構,大力推進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積極推廣應用太陽能(行情000591,診股)光伏、太陽能光熱、空氣源熱泵等技術,鼓勵光伏建筑一體化建設。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
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上,《方案》指出,大力推廣節能及新能源汽車,研究制定補貼政策,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及貨運配送車輛電動化替代。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占比,促進私家車電動化。到2030年,當年新增新能源、清潔能源動力的交通工具比例達到40%左右,電動乘用車銷售量力爭達到乘用車新車銷售量的30%以上。
加快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綜合交通樞紐場站綠色能源系統。加快布局城鄉公共充換電網絡,積極建設城際充電網絡和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配套設施,到2025年,實現高速公路服務區快充站全覆蓋。
支持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用于綠色低碳項目建設
在綠色要素交易市場建設行動方面,《方案》要求,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用好碳排放權交易、用能權交易、電力交易等市場機制,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綠色低碳轉型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
深化廣東碳排放權交易試點,逐步探索將陶瓷、紡織、數據中心、公共建筑、交通運輸等行業領域重點企業納入廣東碳市場覆蓋范圍。并在廣州期貨交易所探索開發碳排放權等綠色低碳期貨交易品種。統籌推進碳排放權、碳普惠制、碳匯交易等市場機制融合發展,打造具有廣東特色并與國際接軌的自愿減排機制。
同時,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逐步構建完善的“中長期+現貨”“電能量+輔助服務”電力市場交易體系,擴大電力市場化交易規模。健全促進新能源發展的價格機制,完善風電、光伏發電價格形成機制,建立新型儲能價格機制。
此外,《方案》還明確,加快構建與碳達峰、碳中和相適應的投融資政策體系。加大對節能環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等項目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有序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和工具創新。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和再融資用于綠色低碳項目建設運營,擴大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規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