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文:天風宏觀宋雪濤/聯系人張偉
31個省份中,有20個省份的2023年GDP增速目標定在了6%及以上,其中海南、西藏、江西、新疆則更是分別定在了9.5%、8.0%、7.0%、7.0%。以2021年的名義GDP作為權重,31個省份GDP增速目標的加權平均值為5.6%。
但重要的是北京、上海兩個直轄市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6個經濟大省,占2021年全國GDP的52%,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的增速目標均定在了5%以上或5%左右,北京和上海的增速目標分別定在了4.5%以上和5.5%以上。
考慮到2022年的低基數效應后,經濟大省和北京上海的增長目標其實并不高。去年前三季度,浙江的GDP增速和全國基本持平,廣東、江蘇低于全國,四川僅有全國的一半,北京不到全國的三分之一,上海為負增長。這樣來看,2023年全國經濟增長目標預計不會設定過高,根據經濟大省和北上的加權平均來看,預計全國GDP目標會定在“5.0%左右”,并強調“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
之所以可能有“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的表述,原因是有7個省份(內蒙古、安徽、山西、江西、青海、重慶、甘肅)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在實際工作中力爭更好結果”、“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成績”,說明目標設定要“量力而行”,實際工作要“盡力而為”。
從各地經濟目標的設定可以推斷,今年政策的穩增長追求“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經濟是今年政策的重心,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核心問題是預期轉弱、信心不足,因此和以往靠大規模投資刺激不同,復蘇經濟的首要工作是提振居民和企業信心,先休養然后才能生息。而最重要的信心主體是居民和企業,所以今年各地政府的政策重點,也是從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和企業投資信心入手。
提振居民消費方面,31個省份中有25個省份將擴大消費作為了需要重點推進的工作。其中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文旅是2023年的重點支持方向,另外住房消費、家政服務、家電也是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頻次較高的消費品類,但受市場關注的“消費券”僅在山西省政府工作報告里被明確提及。可見消費類的支持政策并不單是追求量的增長,而要和消費升級、產業升級的結構調整相呼應。
支持企業投資方面,31個省份中有18個省份將“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列入了2023年的重點工作,按工作內容排序,產業政策處于重點工作的前三位。其中云南省提出,“堅持每季度調度重大產業項目開工;工業投資增長20%以上,產業投資完成1萬億元、占全部投資比重達50%以上”。
盡管從地方兩會中讀出的政策思路是“休養生息、量力而行”,但地方政府對于基建的表態也非常積極。從各省目前所披露出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來看,有25個省份明確提到了涉及基建的工作部署。其中,浙江、廣西、內蒙古等省份對基建投資提出了信號意義強烈的政策要求,如浙江提出“掀起新一輪重大項目建設高潮,持續擴大有效投資”,廣西提出“搶抓機遇加快基礎設施投資”,內蒙古提出“不遺余力抓項目”。
地方政府對基建表態積極與休養生息、量力而行并不矛盾。一是基建本身就有在年初做大計劃的特點,同時基建鏈條也涉及居民收入、企業投資,另外去年上半年基建施工強度弱,四季度又受到疫情擴散的影響,部分基建投資需求被延遲到了今年。二是基建投資并非完全是“鐵公機”(鐵路、公路、機場)等傳統項目,還有新基建投資,如安徽提出“推動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項目建設”,廣西提出“加快新基建投資”,吉林提出“重點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計劃”。
今年土地財政下滑將對地方政府的財政持續性提出更多挑戰,房企實繳的土地款會在2022年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詳見《對直覺的背離——2023年房地產市場展望》),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還會繼續加碼發力,在今年有新的增量空間。比如浙江在《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爭取、用好國家政策,爭取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占全國份額6%以上、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占全國份額8%以上”。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