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發布財報的同一時間公布重大人事任命,理想在打什么算盤?
2022 年 12 月 9 日,理想發布了截至 9 月 30 日的 2022 年第三季度財報。從財報基本面來看,理想 Q3 營收達 93.4 億元,雖不及市場預期,但相較于上個月已有所增長。
然而,營收增長并未帶來利潤提升。在第三季度,理想凈虧損創下歷史新高,達 16.5 億元,是第二季度的 2.5 倍,是去年同期的 76 倍。
(資料圖)
令人玩味的是,在發布財報的同一時間,理想官宣了一則人事任命公告,內容顯示,理想總裁沈亞楠辭職,馬東輝將接替部分職務并委任為執行董事,高級副總裁謝炎將出任理想 CTO。
營收不及預期,凈虧損創新高
從三季度的財報基本面來看,理想汽車 Q3 營收達 93.4 億元,低于市場預期的 96 億元,同比增加 20.2%,環比增長 7%。
在業務收入中,車輛銷售依然占據大頭。數據顯示,理想汽車 2022 年第三季度的車輛銷售收入為 73.86 億元,同比增加 22.5%,環比減少 6.6%。理想方面表示,車輛銷售收入同比增加主要由于 8 月底理想 L9 開始交付提升了第三季度車輛的平均售價。
從車輛的交付情況來看,理想在第三季度共交付了 26524 輛,分別交付了交付 10422 輛、4571 輛和 11531 輛產品。
圖片來源:理想財報
雖然營收較上個月有所提升,但理想在本季度的虧損情況卻達到上市以來歷史新高——數據顯示,理想汽車三季度運營虧損達 21.3 億元人民幣,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虧損達 16.5 億元;作為參考,去年同期為 2150 萬元,上個季度為 6.41 億元。
在經歷了接連兩個季度重大虧損之后,截至 2022 年 9 月 30 日,公司現金儲備為 558.3 億元。
理想方面并無在財報中對巨額虧損作出解析,但透過財報數據不難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汽車毛利率過低。
財報顯示,理想三季度車輛利潤率僅為 12.0%,較去年同期的 21.1% 以及二季度的 21.2% 出現明顯下滑。對此,理想方面表示主要與理想 ONE 有關的存貨撥備及購買承諾損失相關。除去上述影響,2022 年第三季度車輛毛利率為 20.8%。
受車輛毛利率拖累,理想汽車三季度整體毛利率僅為 12.7%,而 2021 年第三季度為 23.3%,2021 年第二季度為 21.5%。
另外,從支出方面來看,理想汽車季度研發支出 18 億元,運營支出為 33.1 億元人民幣,銷售、一般和行政支出為 15.1 億元人民幣,較上一季度均有提升。不過基于業務發展的擴大以及經營需求,支出有所提升屬于正常情況。
在財報電話會上,理想汽車方面表示 2023 年研發開支計劃提高至 100 -120 億,未來研發重點將更多集中于平臺研發層面,再往下是車型和底層系統的研發。從長期看,底層系統研發超于車型研發。
渠道建設方面,截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理想汽車在 119 個城市擁有 276 家零售店,在 226 個城市擁有 317 家服務中心和理想汽車授權的車身和噴漆店。
盡管三季度的財務表現不盡如人意,但理想汽車對第四季度的業務情況持有樂觀態度。
理想汽車預計,第四季度車型交付量將達到 45000 輛至 48000 輛,同比增長 27.8% 至 36.3%;預計收入總額將達到 165.1 億元至 176.1 億元,同比增長 55.4% 至 65.8%。
結合理想汽車四季度前兩個月(10-11 月分別交付 10052 輛、15034 輛)的交付數據來看,這意味著理想在 12 月需要交付 19914-22914 輛。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鈦媒體 App,如果四季度交付量能夠達到預期,理想或能實現正向盈利。
事實上,從理想汽車近五個月的交付情況不難看出,在經歷了一段“理想 ONE 退場,L9 接力”青黃不接的時間之后,理想在 9 月份之后恢復了正常的交付節奏,度過了產品更新換代的交接期。
按照理想汽車的規劃,理想 L9 每月穩態交付在 8 千到 1.1 萬輛之間,理想 L8 每月穩態交付在 1 萬到 1.4 萬輛之間。
為進一步提升交付水平,理想汽車常州智造工廠已與今年下半年完成產能擴建,后續將支持理想 L9 和 L8 的生產。另外,位于北京的綠色智能制造基地也將于 2023 年底正式投產,以支持純電車型的生產。
在財報電話會上,理想汽車方面表示,在 2023 年最重要的任務是其首款純電車型發布和交付以及實現理想 L7 的交付。
沈亞楠離開,馬東輝上任
財報發布的同一時間,理想還發布了一則重磅人事任命——
自 2023 年 1 月 1 日起,總工程師馬東輝將接替沈亞楠擔任理想汽車總裁并進入董事會,整體負責研發與供應群組;執行董事兼總裁沈亞楠則推出董事會,加入理想汽車流程變革委員會。其所管理的供應團隊(包括供應鏈、制造、質量)將由馬東輝接手管理,商業團隊(包括銷售、服務、充電網絡)則由 CEO 李想直接管理;自 2022 年 12 月 12 日起,高級副總裁謝炎將出任理想 CTO,全權負責系統與計算群組。對理想汽車而言,此次的調整是其升級成為矩陣型組織管理模式的重要舉措,也是其開始從百億到千億規模邁進發起的新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伴隨著此次人事變動發生,理想在一年內已兩次更換 CTO 職位——今年 2 月,原理想汽車首席技術官王凱辭去了職務,馬東輝接管了理想汽車相關技術的研發工作。
馬東輝是理想汽車的聯合創始人、總工程師,此前負責產品研發群組的工作,其領導的團隊規模接近 4 千人,涵蓋造型設計、整車電動、智能空間、智能駕駛、算力架構、研發運營等多個業務模塊。
7 年來,馬東輝曾主導了理想 ONE 從 0 到 1 的研發和交付,同時也參與了理想L9、L8、L7 等產品的研發工作。從 2019 年開始,馬東輝曾帶領團隊完成增程電動、高壓純電、智能空間、智能座艙四大技術平臺的研發。
此次人事調整之后,馬東輝將打通產品從設計到生產交付的整個環節,涵蓋產品研發-采購供應-生產制造-質量安全。
不僅如此,透過此次人事調整不難看出,接替沈亞楠成為理想汽車總裁的馬東輝,已經進入到理想汽車核心決策層,其職務角色越來越重要。
一位理想汽車內部員工表示,“沈亞楠的離開是意料之中”。事實上,沈亞楠曾于今年九月兩次減持理想股票——9 月 2 日減持理想汽車 40 萬港股,套現約 3662 萬元;四天后再度拋售60萬股,套現 5453 萬元,持股比例由 1.71% 降至 1.68%,兩次拋售累計套現超 9000 萬。
據鈦媒體App了解,這并非沈亞楠第一次拋售理想股票,在 2021 年 12 月 6 日至 17 日,他曾在短短 10 余天內多次減持,先后售出了 200 萬股理想汽車股票,共套現逾兩億元人民幣。
在創業公司中,高管拋售套現的事件并不少見,但出于當時理想汽車正深陷理想 ONE 停產引發的“背刺老車主”風波,銷量、增長不及預期等負面纏身,再加上沈亞楠在理想汽車中的關鍵身份,拋售套現無疑為外界對理想汽車的擔憂添了把火。
據鈦媒體 App 了解,沈亞楠最初與李想創辦理想汽車時主要負責供應鏈工作,2015 年開始擔任理想汽車總裁,至今已有 6 年時間,負責公司整體商業策略以及業務運營,職責涵蓋銷售、售后服務、海外、供應鏈、制造、質量以及充電網絡等。
可以說,除了研發和技術外,沈亞楠幾乎操盤理想汽車的全部其他業務,權力僅次于李想。不僅如此,沈亞楠同時位列董事會,對理想汽車的發展戰略有投票權。
從此次組織架構調整不難看出,沈亞楠脫離實際經營層面已成事實。作為理想二號人物,沈亞楠的離開勢必會對理想內部帶來影響,這也是理想汽車調整組織架構必然經歷的陣痛。
“新造車企業經歷一段過程后,自然會進行組織架構升級,尋找最適合未來汽車銷售和生產的團隊,組織變革是持續性的”,一位汽車行業專家向鈦媒體 App 表示。
在他看來,眼下的汽車行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車企需要找到合適組織架構以應對變化,“只有調整,才有生存的機會”。(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肖漫,編輯|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