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里其實隱藏著隱秘的愛情線索,但是作者卻巧妙地將這條線索藏得很深,如果不仔細辨析一下,還發現不了。
(相關資料圖)
這不能不說是法捷耶夫的高明之處。
在《青年近衛軍》里,強調的是斗爭主題,如果小說里的愛情線索,鳩占鵲巢,喧賓奪主,那么,這樣的小說里籠罩著一片緋紅的羅曼蒂克,將會對小說主題產生嚴重的傷害。
這種傷害的后果,我們作為中國讀者深有體會。一些根據紅色經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把原來文本里的隱約的情感線索,抽取出來,作為主線描寫,構成了比較集中的“神劇”類型,飽受詬病。如楊子榮談情說愛,“小花”成了特務,等等。
小說里的故事發生地
因此,《青年近衛軍》在寫作中,既保持了昂揚與激情的基調,同時也對柔情的情感音部,給予了恰到好處的重視,沒有讓這一聲部,影響到主題的雄渾與激越,這種處置文本的能力,不能不說法捷耶夫掌控得游刃有余,分寸得當。
粗看《青年近衛軍》里,幾乎看不到一個愛情故事,但是仔細看看,會發現里面的愛情,猶如春水一樣,四處漫溢,但又沒有淹沒到主線故事的干凈與純凈。
小說里的人物眾多,都有現實的原型,乍看起來,實在有一點亂花迷眼。
綜合讀者的閱讀體驗,普遍反映,對小說中的四個人物印象較深:奧列格、謝遼薩、鄔麗婭、劉勃卡。
但有意思的是,這兩男兩女,卻在小說里沒有發生感情的糾葛。
鄔麗婭
按照法捷耶夫原來的構思,是想把奧列格與鄔麗婭配成一對的,在小說的開頭部分,鄔麗婭乘著馬車撤離的過程中,因為敵機轟炸,馬匹受驚,帶著馬車上的鄔麗亞失控疾馳,危在旦夕。
這時候,奧列格勇敢地跳出來,攔住了驚馬,使得鄔麗婭有驚無險。
在這樣的時候,女孩的芳心是很容易被擄獲的,法捷耶夫作出這樣的鋪墊,與他最初的構思不能不說有著很大的關系。
因為真實的情況下,奧列格根本沒有攔驚馬這個事實,但是,法捷耶夫寫出奧列格危難關頭,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并無新鮮的俗套劇,顯然有著將奧列格與鄔麗婭拉扯到一起的最初意向。
但是,法捷耶夫很快意識到,鄔麗婭的年齡比奧列格大,這是年輕人愛情的致命的障礙。
電影中的鄔麗婭
為此,法捷耶夫在《關于計劃》的短記中寫道:“鄔麗婭對奧列格沒有產生愛情關系是因為奧列格比她歲數小得太多”。
小說里,奧列格的舅舅當時看到奧列格營救鄔麗婭一幕的時候,善意地開了外甥的玩笑,認為他們之間有可能建立起一種愛情關系。
而奧列格的舅媽卻敏銳地看到了這其中的不可能,她直言不諱地說道:“這一個(鄔麗婭)雖然很美,可是她決不會愛上我們的奧列格,因為奧列格還是一個孩子,可人家已經是一個漂亮的大姑娘了!”
她并且總結道:“女人年紀大了是會喜歡小伙子的,可是如果她還年輕,那她決不會愛上比自己年輕的人。我這樣說,是根據我自己的經驗?!?/p>
電影劇照
雖然小說里的人物,說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但實際上我們知道,小說里的人物,其實是作者內心的傳聲筒。
這個大姑娘不會愛上小公雞的認知,實際上,是作者法捷耶夫的切身體驗。
法捷耶夫十六歲的時候,在遠東地區,愛上了一個十八歲的姑娘阿霞·柯列斯尼科娃,但是,他連表白的機會都沒有,只是默默地放在心里,成為法捷耶夫耿耿于懷的初戀情結。
日后,法捷耶夫功成名就,成為著名的作家,社會地位也很高,與初戀女友再次建立了聯系,他在信里熾烈地表達了他青年時期對她的強烈的愛情,那種赤裸的表達,可以感受到法捷耶夫實在是一個性情中人。
法捷耶夫與初戀女友一直保持著通信聯系,而在信中,法捷耶夫也相當坦率,對自己的后來婚姻狀況、自己的孩子都未作任何遮掩,向這位初戀女友一吐為快,這種傾吐中,包含著法捷耶夫的個人生活隱私,比如,他告訴初戀女友,他的第一個妻子不能生育,后來再婚后,他的兒子身體不好,可以說,法捷耶夫對他的初戀女友,是不設防的,什么都告訴她。
可見,在法捷耶夫的心中,初戀女友成了他的精神圣地。
法捷耶夫正是把他的情感經歷,移用到了奧列格與鄔麗婭的關系上,顯然他最初的動機,是想把奧列格與鄔麗婭“拉郎配”一起的,但是,他最終發覺這樣寫不下去了,但是在小說《青年近衛軍》里,還保留著他的這種最初的設想的殘跡,后來他也沒有把這部分刪掉。
鄔麗婭的學生照
小說里寫到,奧列格在遇到鄔麗婭之前,有一個心儀的女孩,名叫蓮娜。
但是后來侵略者來了之后,蓮娜與德軍廝混在一起,為住在家里的德軍彈鋼琴,奧列格看到這一幕后,斷然與她斷絕了關系。
奧列格的身邊不乏其他的出眾的女生,比如劉勃卡,是他的同學,還有小說里的那個帶有古典俄羅斯女孩風范的華麗雅,與奧列格的家靠在一起,兩家的家長還是親密無間的好朋友,但是這些近在咫尺的女孩,都沒有成為奧列格的心儀的對象。
因為斗爭的需要,奧列格很快與一個叫妮娜的女孩熟悉起來。
與妮娜的相識,完全是因為劉勃卡的緣故。
劉勃卡是《青年近衛軍》里的一個非常鮮明的角色,可能很多中國讀者,對這部小說能夠記得的人物形象,就是這個風姿綽約、熱情奔放、周旋在敵營內部的劉勃卡了。
劉勃卡曾經參加過報務員培訓班,在培訓班里,她與一個男生謝爾格比較親近,甚至說兩個人是情投意合。
后來謝爾格被組織安排,空投到敵后,從事情報工作,但是,他降落到預定地點,當地的組織破壞比較嚴重,沒有能夠等到接頭人,只好四處流浪,在這里,他遇到了奧麗雅與妮娜表姐妹倆。他們都是一個地方的人,于是三個人便結伴回到了故鄉。
劉勃卡對謝爾格是很有感情的,見到謝爾格安全回來,十分高興,上去就給了他一個熱情的擁抱,小說里把他們的見面,描寫得十分香艷:“她懷著滿腔的感激和悲戚,用她的靈活有力的胳臂一把摟住青年的脖子,把她的淚痕縱橫的臉和在母親的摟抱中變得熱烘烘的整個半裸的身體緊貼著他?!?/p>
這樣的女性,任何男孩都無法抗拒。
謝爾格當時空投的地域是頓涅茨克州的首府斯大林諾,現在已經改名叫頓涅茨克。
妮娜與她的表姐奧麗雅,是怎么來到了與他們的家鄉相鄰的頓涅茨克州的呢?
小說里交代,奧麗雅與妮娜的父親是親兄弟,所以,兩個女孩的關系很密切。隨著德軍從西方壓迫過來,頓涅茨克州的州委被迫向東遷徙,這就遷到了“青年近衛軍”的故事發生地盧甘斯克州了(就是今天俄羅斯控制的烏東地區)。
妮娜與她的表姐,成了頓涅茨克州委的聯絡員,既然她們受頓涅茨克州委的領導,肯定要重新回到頓涅茨克州,執行任務。這是她們第二次回到頓涅茨克州執行任務了,她們的執行的任務,很大的可能是傳送信息,偵察敵情。
在敵后,妮娜聽說頓涅茨克州的州委領導,已經繼續東撤了,她們意識到,即使完成了情報任務,回去也趕不上州委東撤的步伐了,所以,她和表姐奧麗雅在遇到了謝爾格之后,就一起回來了。
妮娜是一個稍胖的姑娘,與她的表姐奧麗雅,有著相似的古銅色皮膚,其實就是黑一點。
妮娜剛回來,在劉勃卡那兒,就見到了正好上門的奧列格。劉勃卡不知出于什么心理,就突兀地把妮娜介紹給了奧列格,讓他們扮成一對情侶,一起出去打探德軍的布防情況。
開始的時候,奧列格與妮娜對扮成情侶,很不自然,兩人手挽手,磕磕絆絆,走起路來,滿臉緋紅。不過,為了共同的事業,他們很快產生了默契。
而妮娜畢竟有過擔任聯絡員的經驗,所以在偵察敵人的城市布防的時候,她敏銳地看到了奧列格沒有發現的敵人裝備情況。
顯然,肌理微豐的妮娜的豐滿柔軟的手,很快融化了奧列格的男孩的心,一場假扮情侶的偵察之后,竟然對妮娜有一點依依不舍了,一直把妮娜送到她的家里。
在妮娜的家里,奧列格與妮娜的母親相處得很是投機,討得了未來丈母娘的歡心,妮娜也對奧列格很有好感。當兩個人離開妮娜家的時候,奧列格情不自禁,竟然哀求妮娜讓他親一下。
妮娜的年齡,比奧列格要大一點,但這時候,法捷耶夫所感知到的大姑娘不會喜歡小男孩的親身體驗,被他拋之腦后了。
小說里寫到奧列格“用孩子似的請求的聲音說:‘妮娜,我可以親親你嗎?……不,只要親親臉蛋兒,懂嗎,只要親親臉蛋兒……’”
奧列格只是嘴在動,身體卻沒有行動,畢竟他還太年輕,沒有經驗,不知道女孩這時候是不可能口頭上答應的。
所以,這一次奧列格的主動索吻沒有成功。
后來,奧列格在暴露了身份、敵人進行大搜捕的時候,帶著妮娜,準備穿越戰線,前往蘇軍一邊,但是因為一時難以逾越敵我交界線,奧列格出于安全的考慮,不得不與妮娜暫時分手。
臨別的時候,妮娜突然主動地吻了奧列格。
小說里寫道:“妮娜猛地摟住他,雨點似地親吻著他整個的臉。他也摟住她,吻了她的嘴唇?!?/p>
注意一下,這可不是奧列格最初索求的親一下臉蛋了,而是吻了嘴唇,相當的物超所值。
然后,奧列格“帶著孩子似的幸福的表情低語說:
——你記得嗎,有一次我纏住你,老要求你讓我親親你的臉蛋,你記得嗎,我說:“只要親親臉蛋,懂嗎,只要親親臉蛋?”沒想到要到現在才能親吻。你記得嗎?——
法捷耶夫在寫作時,非常注重前后對應,第一次索吻的時候與最后一次的成功獲吻,奧列格都是用一樣的“孩子似的”作為修飾詞。
這也說明,奧列格的愛情,終于在最后一別中,獲得了圓滿的回應。
小說里這樣寫出妮娜作了如下的回應:“我記得,我全都記得,我記得的比你所想的還多……我要永遠記住你?!乙戎??!?/p>
這是一場青春的生離死別,充滿了感傷。連環畫《青年近衛軍》里,雖然出現了妮娜的形象,但對她與奧列格的情感細節,壓根不提。所以,連環畫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對文學原著的誤讀。
奧列格沒有穿過前線,只得折回家鄉,家里人經過考慮,還是決定把奧列格送走,小說里描寫,舅舅把奧列格送往鄉下的熟人處,路過一個村莊,遇到敵人的巡邏隊,奧列格因為體力不支而被抓住。
按奧列格的母親在回憶錄《我的兒子》中的說法,奧列格是在一個村子里寄住在一個村民家里,這個村民是一個富農,發現奧列格身上帶著槍,便向偽警察告了密。
妮娜則逃脫了追捕,活到了戰后。是青年近衛軍中屈指可數的幸存者。
據奧列格母親的回憶,在她尋找兒子的去向的時候,妮娜一直陪伴著這個痛苦的母親。顯然,妮娜把自己當成了奧列格的戀人。然而,他們的愛情的時長是非常短暫的,只能說是地下工作中產生的“辦公室戀情”。而那時候,他們的年齡都太小,奧列格才十六歲,妮娜也在十七、八歲上下,中國人有一句話:初戀時,不懂愛情?;蛟S能夠形容他們的關系。
妮娜后來的去向如何?
我們在1959年出版的《在蘇維埃土地上》(蘇聯莫斯科大學新聞系中國留學生著,中國青年出版社)中東生撰寫的《在青年近衛軍的故鄉》一文中,看到她后來的生活情況:
——妮娜掩埋了同伴的尸體,立刻去戰斗了。她在紅軍里擔任過營和團的共青團委書記,1944年1月,在火線上參加了黨。為了她的勇敢和功績,政府獎給了她“紅星勛章”、“二級衛國戰爭勛章”和一枚獎章。直到戰爭結束,這個近衛軍少尉才脫下軍裝回到故鄉。在州黨校畢業以后,妮娜擔任了區委會的指導員。工作之暇,她以驚人的毅力,修完師范學院的函授課程,在中學里兼任歷史教員?,F在,她是州黨委會的指導員。她的堂姐奧麗雅,“青年近衛軍”總部的另一個聯絡員,是經濟工作人員。妮娜的丈夫,蘇聯英雄伏隆寧,從坦克手變成了工程師,如今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十月革命”工廠工作,是七個中國實習生的導師。妮娜說:“每天回家,他總跟我談起這些優秀的工人,談起中國。能到你們國家去看看,該多好??!”——
《青年近衛軍》中奧列格的愛情故事,雖然斷斷續續,且隱藏在小說的戰斗的情節中,但卻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奧列格的愛情取舍有著他的政治理想的支撐,他最初的戀人蓮娜投靠了德國人,他果斷地斷絕了這一份愛情,而很快在與妮娜的戰斗情誼中,升化了他們的真摯而崇高的愛情,給他的短暫的生命里增添了一份淡雅的美好與朦朧的幸福。
奧列格與父親
我們也由此可以看到,法捷耶夫原本想在奧列格與鄔麗婭之間制造一點按文學的通常筆法最容易營造出的愛情關系,但他還是最終放棄了這樣一種越俎代庖的設想,轉而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表現出愛情的沒有來由、沒有原委、沒有預期的自發萌生規律,以精簡的筆觸,勾勒出奧列格與妮娜的恬淡的愛情脈路。
這條愛情線索,淡了不能再淡,甚至在1948年改編成電影的時候,妮娜的角色都沒有在電影中出現,但細看之下,卻前后呼應,自成回環式閉合結構,在整部小說里形成了一條明晰的邏輯自洽、情愛發育充分的情感脈絡。這個脈絡,似人想到《泰坦尼克號》中的愛情設置,所以,它充滿著注定的感傷情調。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