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嵐嵐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侯氏制堿法流程圖題目,侯氏制堿法流程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資料圖)
1、侯氏制堿法 (聯合制堿法) (1)NH3+H2O+CO2=NH4HCO3 (2)NH4HCO3+NaCl=NH4Cl+NaHCO3↓ (3)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即:①NaCl(飽和)+NH3+H2O+CO2=NH4Cl+NaHCO3↓ ②2NaHCO3=加熱=Na2CO3+H2O+CO2↑ 氨氣與水和二氧化碳反應生成一分子的碳酸氫銨,這是第一步。
2、第二步是:碳酸氫銨與氯化鈉反應生成一分子的氯化銨和碳酸氫鈉沉淀,碳酸氫鈉之所以沉淀是因為他的溶解度較小。
3、 根據 NH4Cl 在常溫時的溶解度比 NaCl 大,而在低溫下卻比 NaCl 溶解度小的原理,在 278K ~ 283K(5 ℃~ 10 ℃ ) 時,向母液中加入食鹽細粉,而使 NH4Cl 單獨結晶析出供做氮肥。
4、 此法優點:保留了氨堿法的優點,消除了它的缺點,使食鹽的利用率提高到 96 %; NH4Cl 可做氮肥;可與合成氨廠聯合,使合成氨的原料氣 CO 轉化成 CO2 ,革除了 CaCO3 制 CO2 這一工序。
5、 碳酸鈉用途非常廣泛。
6、雖然人們曾先后從鹽堿地和鹽湖中獲得碳酸鈉,但仍不能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
7、 1862年,比利時人索爾維(Ernest Solvay 1838—1922)發明了以食鹽、氨、二氧化碳為原料制取碳酸鈉的“索爾維制堿法”(又稱氨堿法)。
8、此后,英、法、德、美等國相繼建立了大規模生產純堿的工廠,并組織了索爾維公會,對會員以外的國家實行技術封鎖。
9、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亞交通梗塞。
10、由于我國所需純堿都是從英國進口的,一時間,純堿非常缺乏,一些以純堿為原料的民族工業難以生存。
11、1917年,愛國實業家范旭東在天津塘沽創辦了永利堿業公司,決心打破洋人的壟斷,生產出中國的純堿。
12、他聘請正在美國留學的侯德榜先生出任總工程師。
13、 1920年,侯德榜先生毅然回國任職。
14、他全身心地投入制堿工藝和設備的改進上,終于摸索出了索爾維法的各項生產技術。
15、1924年8月,塘沽堿廠正式投產。
16、1926年,中國生產的“紅三角”牌純堿在美國費城的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質獎章。
17、產品不但暢銷國內,而且遠銷日本和東南亞。
18、 針對索爾維法生產純堿時食鹽利用率低,制堿成本高,廢液、廢渣污染環境和難以處理等不足,侯德榜先生經過上千次試驗,在1943年研究成功了聯合制堿法。
19、這種方法把合成氨和純堿兩種產品聯合生產,提高了食鹽利用率,縮短了生產流程,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降低了純堿的成本。
20、聯合制堿法很快為世界所采用。
21、 侯氏制堿法的原理是依據離子反應發生的原理進行的,離子反應會向著離子濃度減小的方向進行。
22、也就是很多初中高中教材所說的復分解反應應有沉淀,氣體和難電離的物質生成。
23、他要制純堿(Na2CO3),就利用NaHCO3在溶液中溶液中溶解度較小,所以先制得NaHCO3。
24、再利用碳酸氫鈉不穩定性分解得到純堿。
25、要制得碳酸氫鈉就要有大量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所以就在飽和食鹽水中通入氨氣,形成飽和氨鹽水,再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在溶液中就有了大量的鈉離子,銨根離子,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這其中NaHCO3溶解度最小,所以析出,其余產品處理后可作肥料或循環使用。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