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舉行“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新聞發布會,發布該院探索實踐“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的經驗做法。
省農科院自2020年6月啟動實施“三個突破”戰略,從山東省東、中、西部分別選定煙臺招遠、臨沂費縣、菏澤鄆城作為示范縣(市),整縣域打造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3年來,該院先后選派97個創新團隊、827人次到示范縣(市)掛職服務,落地項目597項,打造專業技術示范樣板31處,建設利益共同體、科創聯合體、農科專家工作室等各類載體400余個,破解產業關鍵難題268項次,示范推廣新品種590項次,示范應用新技術495項次、新裝備123臺(套),輻射帶動優質作物種植面積720余萬畝,新增經濟效益40多億元,為示范縣(市)爭取各類資金約50億元,帶動縣域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平均提高10%左右。通過院地多元要素“合伙”,初步打造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農科模式”,探索實踐出“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打通了科技進村入戶(入企)通道,探索出“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的新路子。
(資料圖片)
“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的內涵是“科技幫、合伙干、產業興、農民富”,將傳統農技推廣的“我給你”轉變為“我合你”,將科研“獨唱”轉變為政產學研金服用“大合唱”,真正把論文寫在齊魯大地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集體增富、企業增利的目標。下一步,省農科院將加強對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的宣傳、復制、推廣,推動科技與鄉村振興其他要素的多元“合伙”,讓更多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和各類鄉村振興實施主體加入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隊伍,攜手更好服務山東農業強省建設和鄉村全面振興。
頂層設計、規劃先行,引導科研人員“到生產主戰場上去”
解決問題是基礎、探索模式是關鍵、提質增效是根本。省農科院注重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相結合,注重科技創新與成果應用相結合,堅持“舉院體制”、全員參與,全院21個研究單位和11個處室全面壓上人財物,形成全院“一盤棋”,全員“一股勁”。
建立由“第一鎮(鄉)長”“第一局長”“第一村主任”“第一園區主任”“科技副總”等組成的“第一系列”掛職體系。三年來,分三批共派出掛職人員543人,827人次,其中181人次為脫產掛職,實現了脫產掛職人員涉農鄉鎮全覆蓋。
堅持規劃先行,統籌謀劃。聚焦三個示范縣(市)特點與需求,聯合地方政府部門共同編制鄉村振興科技引領型齊魯樣板示范縣(市)創建方案,明確“路線圖”“時間表”和“任務書”,實現“三個突破”工作與地方農業產業布局和自然資源稟賦相適應、與地方鄉村振興規劃相結合。以規劃為指導,科學引導項目落地,爭取市縣兩級財政資金用于“三個突破”項目落地。
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為“三個突破”提供制度保障
創新機制,通過院內力量和社會力量協同發力,引導各方人財物資源全部壓上。實行院縣兩級指揮部機制。建立了“院指揮部+縣指揮部”的兩級指揮部機制,縣級指揮部實行“雙指揮長”制,由山東省農科院縣級指揮部主要負責同志和示范縣(市)分管農業的縣級領導任雙指揮長,合力推進各項工作。
同時,改革“考核指揮棒”,將院屬單位“三個突破”實物工作量納入年度量化考核。通過深化綜合改革,樹立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科研導向。深化人才制度改革,出臺“破四唯”十條意見,將扎根基層一線、服務“三農”貢獻等指標作為專業技術崗位競聘的直接依據,為“腦子里有高招,肚子里有干貨”的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拓寬晉升通道。三年來,派出的掛職人員中有268名因業績突出晉升職稱職級。
深化科研組織形式改革。打破所際和學科界限,引入省內外產研創新團隊,聯合設立22個學科交叉融合的虛擬研究中心。聚焦產業痛點問題,聯合農業龍頭企業和地方政府共建75家產業技術研究院。實行“揭榜掛帥”制,面向社會公開尋榜揭榜農業科研課題累計230項,立項總經費2.82億元。深化科研成果評價改革。引入“推廣專家”和“產業用戶”作為評審組成員,把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效果和服務鄉村振興成效作為成果評價的重要依據。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參與的10項成果推廣項目,入選“2022年度山東省農業技術推廣成果優選計劃”。
打通通道、豐富載體,堅持科技服務“點線面”一體化推進
人才下沉,科技入戶。啟動“百名首席和百名博士興百村(企)”行動,發揮科研人員技術與信息優勢,向農民傳授“致富經”,在農村尋找“新課題”,扶持發展“一村一品”特色高效產業,努力打通科技進村入戶通道。組建“舜耕科技”服務團,重點向“三個突破”示范縣提供科技服務,組織開展了“送科技進村入戶(入企)穩糧保供、擴大豆、擴油料”舜耕科技服務等活動。開發“舜耕科技一鍵幫”手機APP,700余名專家線上服務,成為農民身邊的“貼身田保姆”。
豐富載體,合伙共贏。分別在院地合作、科企合作、社會合作等不同層面開展深度合作,與地方不同主體共建了產業技術研究院、農科專家工作室等400多個平臺載體。堅持科研與科普“兩翼齊飛”,實施“十個一”科普行動,在示范縣(市)掛牌建設14處科普基地。堅持“三爭三引”,積極協助地方政府爭資金、爭政策、爭試點、引項目、引技術、引人才,全方位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示范縣(市)爭取各類資金約50億元。
堅持多方協同,不斷完善與地方黨委政府會商協調機制、與高校院所協作機制、與企業和金融機構聯系機制及新型農技推廣合作機制等十大協同機制。點上突破,面上開花。實行“包村制”和“鏈長制”,堅持“一把手”掛帥,實施“所長樣板工程”,共打造31處樣板示范點,集全所之力打造示范樣板,做到“點”上突破。圍繞示范縣(市)特色優勢產業,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建立鏈長工作室,發揮“鏈長”專業和資源優勢,協調推進“科技壯鏈延鏈”。實現“線”上延伸。圍繞新品種、新技術、新農人培訓開展“三個全覆蓋”行動,讓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推廣應用在“面”上開花,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農民共富的“引路人”。
通過上述創新舉措,山東省農科院把貫徹落實“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和“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重要指示深度融合,探索形成“鄉村振興科技合伙人”模式,贏得了干部群眾的廣泛贊譽和基層一線的普遍認可。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亞楠 通訊員 李才林 報道)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