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氣象部門持續貫徹落實《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圍繞遼寧實施的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維護“五大安全”,融入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新局面,凝聚多層次、多部門合力,完善試點帶動機制,發揮沈陽、大連“雙核”作用,促進“一圈一帶兩區”氣象服務保障協同發展。
高位統籌謀劃 推動試點見成效
2022年7月13日,遼寧省政府召開氣象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遼寧省省長李樂成強調,氣象是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好氣象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遼寧省副省長王明玉指出,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就是抓生產力、抓安全生產、抓民生。
(相關資料圖)
通過完善政府主導、多方協同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推進省部合作、局市合作政策有效銜接等舉措,遼寧省建立健全氣象業務主動互動聯動機制,建立了“省級引領指導、市級帶動縣級、縱向整體發力、橫向融合提升”的集約化發展體系,在落實決策部署上見實效,聚合全省氣象高質量發展先行先試的整體效應。
遼寧省氣象防災減災業務平臺。遼寧省氣象局供圖
多部門聯合聯動,推動政府和相關部門健全氣象高質量發展保障機制。省委宣傳部組織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播發“綠色通道”,省科技廳與省氣象局聯合印發氣象科技發展規劃,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為地方氣象機構增設專業技術崗位,省教育廳擴大高校氣象及相關學科專業招生規模,省發改委批復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建設、鄉村振興氣象保障等重點工程項目立項實施,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建立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應急預案啟動條件納入暴雨、氣象干旱等預警標準,省防辦根據氣象預報預警發布氣象預警警示通報、洪水預警警示通報和重要水情警示通報。
在與多部門的長期合作中,氣象服務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遼寧省氣象局與國家能源局東北監管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提高能源生產和供應領域氣象預測預報預警水平;與省自然資源廳建立海洋氣象觀測資料雙向共享機制,共建共享觀測設備;與省生態環境廳共享大氣環境超級站監測數據,聯合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系統保護等領域研究;與東北大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促進學校先進技術和科研成果在氣象領域融合應用。
深化局市合作 主動作為搶先機
遼寧氣象部門加大力度促進局市合作,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領域,大力強化氣象科技創新,共同改善氣象事業發展環境,推進氣象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水平和服務保障能力,為推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合力。
省氣象局與撫順、本溪、營口、遼陽、朝陽等5市政府簽署局市合作協議,并與丹東市政府達成合作意向。各市氣象部門深刻認識城市氣象保障服務的意義,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沈陽、大連、鞍山、本溪、錦州、葫蘆島、營口等7市氣象局經市政府領導批示后,印發城市氣象保障服務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推動將“十四五”氣象發展規劃、氣象重大工程建設等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重大項目中。
“北極航道”天氣預報業務制作平臺。遼寧省氣象局供圖
在應對極端天氣過程中,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積極與應急管理、水利等部門加強聯動,確保安全度汛。2022年8月3日夜間至4日凌晨,開原市出現罕見的局地短時強降水,上肥鎮撓貝村小時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氣象部門提前發布預警信號,第一時間叫應市政府應急責任人、基層氣象信息員,當地深夜轉移400余人,未出現人員傷亡。
“氣象部門的叫應非常及時,為我們縣鄉兩級政府防汛救災作出重要貢獻?!遍_原市副市長張國軍認為,氣象與各部門快速聯動,對基層防災減災起到了關鍵作用。
打造精細服務 因地制宜促發展
圍繞經濟發展、城市運行、市民生活等領域,遼寧氣象部門大力推動沈陽現代化都市圈智慧氣象服務,強化遼寧沿海經濟帶港口作業、船舶航行、海洋牧場等領域氣象服務能力,強化遼西農業生產全產業鏈和遼東綠色經濟區特色氣象保障服務,助力遼寧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沈陽、大連、撫順等市氣象部門天氣雷達新建、遷建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構建了大城市氣象服務氣象監測網。沈陽市氣象局開展X波段相控陣雷達組網建設,大幅提升大城市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
大連、丹東等沿海氣象部門與農業農村等部門合作,建設海洋牧場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打造“農業氣象服務+專業服務”海洋牧場服務模式、“氣象監測+水文監測”模式、“氣象部門+高等院?!焙献髂J?,建立“實時監控+直通服務”的服務方式。2022年8月1日,從大連出發至德國不來梅港的“北極航道”沿線城市天氣預報產品在大連市氣象業務平臺上線,開啟遠洋氣象服務的新探索。
撫順、本溪、朝陽等氣象部門推進與政府的合作協議落地,推進遼西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先導區和遼東綠色經濟區建設氣象保障,在遼西北農業生產重點區和遼東綠色水源涵養區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科學試驗示范區,優化遼西戰略先導區農業全產業鏈氣象服務模式,發揮“中國天然氧吧”等氣候生態品牌價值,助力遼東綠色經濟區氣候資源與生態旅游融合發展。
鐵嶺氣象與農業農村部門聯合成立黃金玉米帶氣象服務中心。葫蘆島省級花生氣象服務中心在早霜凍期間指導科學組織農機調配,“立足本地,輻射全省”的建設目標初步實現。朝陽農業全產業鏈氣象服務中心延長服務鏈條至農產品儲運、農產品深加工和銷售,政府主導、氣象部門承辦的朝陽名優特農產品源頭直供基地開始運營,取得明顯經濟社會效益。
按照“一縣一品”的特色農產品服務模式,朝陽市氣象局開展基于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的農產品氣候品牌建設,為特色農產品貼上“氣候身份證”,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其中,北票紅干椒和孫家灣大棗的銷售價格同比分別提高9%和33%,去年率先開展現代農業全鏈條氣象服務試點的“建平王老漢紅谷小米”每畝增收達30%,實現效益提升。
(作者:蔡冰 張凱 周恩澤?責任編輯:張林)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