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頗為“燒腦”的科普展覽活動在松山湖國際創新創業社區火熱舉行,圍繞“從腦科學到人工類腦的智能之路”的主題,布置了囊括意念無人機、腦波軌道車、腦波智慧恐龍等“黑科技”產品的互動展區,吸引不少市民帶著孩子前來打卡體驗。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創新發展的兩翼。在松山湖這座科學之城,科普教育無疑是營造濃厚創新氛圍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從松山湖圖書館被授予“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稱號,到科學“小白”通過公眾開放日近距離感受前沿科學的魅力,再到各類激勵政策的出臺,松山湖科學城里掀起“科普熱”,讓“空氣中都飄散著科學的味道”,孕育著更多創新力量。
“黑科技”引關注
科普活動遍地開花
頭戴感應器,盡管身體紋絲不動,雙眼緊盯玩具機甲片刻,便可控制機甲的前進、機身旋轉和軟彈發射,實現意念控制……
來到松山湖“從腦科學到人工類腦的智能之路”科普展覽活動,腦機接口、類腦技術、人工智能等與腦科學相關的酷炫“黑科技”展品紛紛亮相,有20多件關于腦科學的體驗互動展品,包括意念爆米花機、意念無人機、腦波檢測儀、腦波智慧恐龍、意念機甲等,帶領市民進入嶄新的科學世界。
來自長沙的楊女士此次赴松山湖探親,偶然路過便被這場展覽所吸引了。站在擺放“腦波智慧恐龍”的展臺前,她幫孩子戴上感應器,引導孩子閱讀桌面上的思考題,以便進一步提升專注力,有效控制恐龍前進。“這場活動讓我深刻感受到松山湖濃濃的科技氛圍,非常有意思。”
除了參加這些有趣又好玩的科普展覽,你真的懂自己的大腦嗎?提升專注力有哪些小竅門?腦科學的未來產業方向在哪里?為了解答這些問題,進一步提升市民科學素養,近期松山湖還開展了系列科普講座。多位院士、專家受邀前來,圍繞“腦科學和類腦技術”的主題開講,推動前沿科學技術普及與知識傳播。
類似的科普活動,在松山湖可謂遍地開花。
隨著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加快建設,松山湖加速集聚了一批高端創新載體和高層次人才,并多年連續舉辦院士峰會、松山湖科學會議、華為開發者大會等高端交流活動,積累了豐富的科普教育資源。各平臺也不斷整合優質資源,群策群力,推動科普事業向前邁進。
例如,松山湖青少年活動中心所舉辦的“松湖博士開講”青少年科技系列講座,便是其聯合了東莞市科學技術博物館青少年科學院及一批優秀博士專家等,共同打造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高端公益講壇。去年,活動邀請了來自中國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等機構的9位博士,一起走進10所學校開展了14場活動。
為進一步鼓勵科學家走進校園,2021年6月出臺的《東莞松山湖促進源頭創新實施辦法》中,更是明確了大力鼓勵松山湖中小學聘請高層次科技人才擔任科技副校長,對聘請科技副校長的學校,每年給予5萬元補貼。
“國之重器”顯擔當
搭建科技與人文橋梁
近期,2022年全國高校校媒精英特訓營首期活動在松山湖圓滿落幕。期間,來自全國各高校的30名大學生記者“走讀松山湖行思大灣區”,從各類大裝置、大平臺、大科研機構、大企業,到創新創業社區、機器人產業基地、科學家活動基地等,切身體驗了科學城里濃厚的科學氛圍。
走進中國散裂中子源靶站譜儀大廳時,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橙、藍、綠、紫等各色譜儀,它們都擁有不同的“技能”,能觀測各類微觀結構。
“這里比我想象中大多了,很酷!”期間,有學生感慨道,如若沒有來到這里,便無法擁有如此近距離接觸大科學裝置的奇妙體驗。
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首臺、全球第四臺脈沖式散裂中子源,被稱為“超級顯微鏡”。它能發射出中子束,穿過物質時,由科研人員測量中子散射的軌跡及其能量和動量的變化,便可以精確地反推出物質的結構。目前,它已在新型能源材料、航空材料、可燃冰、頁巖、催化劑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作為“國之重器”,中國散裂中子源既承擔著國家戰略科學研究的重任,為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而運轉不停。同時,也積極通過各種接地氣的方式,開展科普教育。
例如,自2018年以來,中國散裂中子源已成功舉辦五屆公眾科學日,線上線下累計獲得上百萬人次關注。開放日包含實地考察、在線直播、科普講座等豐富的內容,普通觀眾甚至能走到十幾米深的加速器隧道,近距離感受前沿科技。
2021年,中國散裂中子源還成立了南方報業小記者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實踐(研學)基地,為學子搭建起科技與人文之間的連接橋梁。
“青少年的未來,是社會共同的責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副主任金大鵬表示,希望能搭建起科技、人文與素養之間的橋梁,進一步加強青少年投身科技創新事業的熱情,培養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幫助青少年開闊視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博士化身講解員
從心出發推廣科普
走進松山湖材料博物館,觀眾們首先被入口處的材料原子結構模型及元素周期矩陣所吸引。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各類材料科學相關的歷史故事、應用展品與前沿探索的知識撲面而來。從超導、芯片、高分子等前沿科學,到鉛筆、陶瓷、絲綢、手機等日常所見之物,材料的應用無處不在,卻又藏著不同的大學問。
事實上,該博物館由松山湖材料博物館建設運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家材料科學博物館,于今年上半年剛剛建成,目標是打造為國際一流水平的材料科學專業性科普教育基地。
第一批走進這里先行探館的,是來自松山湖的200名學生。相關負責人介紹,希望這個博物館能讓更多人了解材料的奧秘。
“作為科研機構,我們有開展科普工作的社會責任。這項工作是恒長的,不是零零碎碎的。”據實驗室綜合事務管理部工作人員曾園英介紹,依托單位人才優勢,在一次次活動舉辦中,他們還集結起一支科普團隊。
劉芮嘉是實驗室與中科院聯合培養的博士生,攻讀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也是博物館的講解員之一。講解期間,她總能從日常生活場景引入,將每類材料的歷史故事、發展歷程、現代化應用及未來的可能性等串聯起來。有時還通過提問,引導大家發散思維。
“科普也許不能產生立竿見影的、可量化效果,但能在孩子心中播撒熱愛科學的種子。”在劉芮嘉看來,科普的意義,便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實驗室注冊成立于2018年,至今短短4年,科普工作已做得有聲有色。其中,2021年首次舉辦的開放日,邀請了百名中小學師生前來參觀,他們既能參加精彩的科普講座,也能近距離體驗互動科學實驗。今年3月,面對疫情突襲,為了豐富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抗疫期間的生活學習,實驗室策劃了“科普營養餐”云課堂,收獲了良好反響。
“我們發自內心地做科普,實驗室從上到下都非常支持這項工作。”曾園英提到,實驗室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希望能通過多種形式反哺到社會中。“只要能給孩子們一點啟發,我們的工作就是有意義的。”
作為一座科學城,松山湖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之間,形成了良性的閉環。不僅營造了更加濃厚的科學氛圍,也為這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及推動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埋下了更深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