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已至,梅州各個鄉村的田間地頭,“鄉土專家們”又忙活了起來。
平遠縣大柘鎮,農技師林捷新正拿著筆記本,一邊查看晚稻的生長情況,一邊記錄著,心里計算著稻水象甲出現的時間。
梅江區西陽鎮,茶企負責人蘇勇平正通過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彬教授的“茶園蚯蚓—有機培肥技術”,對茶園土壤進行更新。
蕉嶺縣蕉城鎮,主播們正在該縣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內的直播間里,向全國各地網友推薦梅州柚。
……
人既盡其才,則百事俱舉,一個又一個人才,為梅州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力量。去年8月13日,梅州印發《梅州市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運營實施方案》,要求全市8個縣(市、區)和104個鄉鎮建設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為鄉村引才、育才提供新平臺。
如今,梅州113個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已全部建成,各縣、鎮依托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舉辦豐富多彩的人才活動,激活鄉村的內生動力,給鄉村帶來發展新機。
怎么留?每個鄉鎮設立一個人才驛站
打開白玉蝸牛的養殖箱,韓新萬用手捏了捏養殖箱內的土壤,仍有水分,但已不是那么粘手,土壤的溫度也有些高。他拿來噴水壺,在養殖箱的每個角落仔細地噴灑上水,生怕附著在泥土上的白玉蝸牛受到一點“暑氣”。
“這些蝸??删F了,對溫度、濕度、土壤酸堿度都有著高要求,把他們養肥些,就能賣個好價錢了。”韓新萬笑著對記者說。
韓新萬是平遠縣八尺鎮八尺村春興白玉蝸牛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平遠的“鄉土專家”。近些年,他帶領八尺村村民探索白玉蝸牛的養殖方法,闖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鄉村產業發展道路。
據統計,僅八尺鎮就有156戶農戶養殖蝸牛,大部分農戶每年養殖蝸牛近2萬斤,可增收10多萬元,不起眼的小蝸牛每年可為這個小山村帶來2300多萬元的產值。
在梅州,和韓新萬相似的鄉村能手并不鮮見。他們活躍在梅州的各個鄉村,是當地發展特色產業的中堅力量。
鄉村要發展,關鍵在產業,重點在人才。
聚焦人才這一“關鍵量”,近年來,梅州不斷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加快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了一支強大的鄉村人才隊伍,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為梅州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并不斷創造鄉村振興的梅州范例。
毋庸置疑,得益于鄉村人才隊伍的多點發力,梅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信心、有能力。
站在新的坐標點,如何在人才問題上發力,成為梅州需要思考的新課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梅州既要考慮如何引進多層次的人才,也要考慮如何‘柔性’留住人才。”梅州市就業和人才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據了解,梅州于去年印發《梅州市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運營實施方案》,其中提出,在全市8個縣(市、區)各建設1家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在各鎮建設1家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驛站要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務人才平臺作用,將其打造成支撐鄉村振興發展的重要平臺。
建設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成為梅州破解鄉村振興用人需求的重要舉措。
通過整合各類人力物力資源,梅州積極打造人才互動交流與創新創業發展綜合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好鄉村振興人才驛站“人才蓄水池”和橋梁紐帶作用,引進外來人才服務本土產業,培育本土人才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
梅州深刻意識到,鄉村在社會服務、公共設施等方面與城市相比,還存在諸多短板,試圖將人才“固定”在鄉村,很可能會傷害他們的“鄉村情感”,打消他們建設鄉村的積極性,為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帶來負面影響。
“依托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吸引人才入駐,建立專家庫名單,圍繞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和本地特色產業,結合駐鎮幫扶工作,舉辦形式多樣、實效性強的人才活動,壯大本土鄉村振興人才隊伍的同時,又打通了鄉村振興中的堵點、痛點、難點。”上述負責人說。
怎么建?靶向發力在“特”字上下功夫
走進位于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的蕉嶺縣鄉村振興人才驛站,齊全的設備、完善的功能令記者眼前一亮。映入眼簾的是桌椅整齊的會議室,一旁則是直播室,直播架、打光燈、產品展示臺等,一應俱全,往里走則是寬敞的辦公室。
這是蕉嶺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蕉嶺縣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站長李春光與其他工作人員辛苦了近一年的成果,“建設驛站的第一步,就是要思考,我們需要一座具有什么功能的人才驛站,靶向發力才能建好鄉村振興。”
說話間,李春光拿出一個文件夾,里面存放著各種各樣詳盡的資料,既有畫得密密麻麻的鎮域地圖,也有關于鄉鎮、鄉村的發展規劃,細致記載著每個村(社區)的自然條件、產業結構、資源稟賦等基礎情況以及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規劃的功能區。
建好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就要從每個鎮、每個村的實際情況出發。
梅州認為,選好人才,發展鄉村,絕不能盲目跟風、人云亦云,而是要因地制宜、精準謀劃,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要圍繞鄉鎮的重點工作,在“特”字上下功夫、做文章。
為了做好人才驛站建設工作,梅州市各縣(市、區)的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設負責小組迅速行動,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開展全面調研,用腳步丈量土地,用真心融合群眾,為編制建設規劃打下堅實基礎。
從去年8月開始,李春光攜同有關工作人員,仔細考察蕉嶺縣各個鎮的實地情況,量體裁衣,建設鄉村振興人才驛站。
“丘成桐國際會議中心場地足、環境好,適合年輕人辦公,可將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設立在此;藍坊鎮場地有限,可將鎮人才驛站設在鎮政府內,將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與鎮政府有機融合……”翻閱李春光的調研手記,每個鎮的情況都清楚記錄著。
截至6月底,蕉嶺縣1個縣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8個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已全部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每個人才驛站包含人才幫扶平臺、人才服務窗口、政務服務終端、人才培訓基地、日常辦公場所、生活休閑家園六大功能,隨著人才驛站的建立,將全方位打開鄉村振興人才聚集的大門,吸納更多鄉村優秀人才,為蕉嶺縣產業發展、鄉村振興、人才培養等提供有力支撐。
場地建了起來,運行機制也建了起來。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要下好這盤‘大棋’,就要做好‘融合文章’。”梅州市就業和人才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個縣都建立了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工作專班,專班包含組織、財政、人社、農業農村、鄉村振興等部門,每個站都設立一名站長,為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的高效運轉提供機制保障。
截至目前,梅州市1個市級、8個縣級、104個鎮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均建設完成并投入使用。
怎么用?以站為媒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
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建了起來,怎么樣才能用好?梅州依托鄉村振興人才驛站,鏈接各方資源,借助外部人才的力量,破解本土的難點、堵點、痛點。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原動力、硬支撐,一份穩定的產業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西陽鎮的茶葉資源豐富,是梅江區省級茶產業園所在地,不少群眾依靠種茶、制茶、售茶為生。
“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完成建設的第一時間,我便完成了人才入駐,并積極聯系省農科院,為西陽鎮茶葉產業貢獻發展良策。”梅江區西陽鎮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科技特派員國彬告訴記者。
4月25至27日,國彬便率領著來自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農村科技特派員專家團隊前往西陽鎮茶葉產區開展技術示范指導。
自家茶園里來了許多“大咖”,蘇勇平顯得格外激動:“過去搞農業都是靠天吃飯,發現問題也不知道怎么聯系專家,現在有了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專家們會到田間地頭查看茶園的情況,我要借此機會多學一學,努力提高種茶的技術水平。”
在茶園現場,專家團從施肥方法與時間等方面,向蘇勇平與其他農民講解了如何科學合理地施用肥料,提高茶園土壤供肥能力,同時,對老茶樹土壤進行剖面分析與取樣,對老茶樹死亡的原因進行探究。
專家們仔細分析,蘇勇平在一旁聽得很認真。“有了專家的指導,種出好茶葉就容易多了,以后還可以通過人才驛站聯系專家,遠程指導我們解決蟲害等問題。”蘇勇平說。
堅持培養與引進相結合,招才與引智相結合,梅州走好“兩條路”,充分發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引才聚才育才和服務人才平臺作用,力爭選派一批科技人才、下沉一批專業人才、培育一批實用人才,推動人才服務鄉村發展。
一方面,圍繞梅州產業發展和打造縣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鎮域產業發展集聚區,主動對接市內外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和涉農院校,積極推薦引進產業發展急需緊缺人才。
另一方面,圍繞提高農民致富本領,聯合職業院校、技工院校、農業科研院所、行業商協會等機構,開展常態化系統性技能培訓,培養一批高素質精勤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和農業創業創新帶頭人。
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就像一座搭建在發達城市與梅州之間橋梁,源源不斷地為梅州送來技術與資源。用好這一座橋梁,還需要做好資源的轉換,吐故納新,才能更好地推進鄉村振興。
“接下來,我們將依托‘市、縣、鎮’三級鄉村振興人才驛站,聚焦本土需求,常態化引進外地人才,并做好‘鄉土專家’‘鄉土工匠’培育工作,把鄉村振興人才驛站打造成鄉村振興‘智慧引擎’。”梅州市就業和人才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