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當地時間5月28日,歷時10天之久的戛納國際電影節終于要落下了帷幕!
法國導演茹斯汀·特里葉憑《墜樓死亡的剖析》奪得戛納最高榮譽金棕櫚。而越南裔法國導演 陳英雄 憑《多丹·布法內的欲望》獲最佳導演。評審團大獎則交給了 喬納森·格雷澤 的《利益區域》。
值得一提的是,小日子憑借影片《完美的日子》獲得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的日本演員役所廣司展示獎杯。
而今年的戛納,我們的華語片卻依舊顆粒無收,為什么說顆粒無收呢?
從1993年第46屆戛納電影節算起,自《霸王別姬》之后,整整30年過去,感覺我們離金棕櫚越來越遠。而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在近幾年里,分別憑借《小偷家族》和《寄生蟲》獲得金棕櫚獎,《寄生蟲》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這不是陰謀。作為世界上藝術水準最高的電影獎項,你永遠也不能說金棕櫚不重要。只是我們在過度娛樂化的泥淖里越走越遠,越陷越深。
我們總是抱怨國產電影無法做出如《霸王別姬》般的佳作,殊不知一部好電影凝聚了多少人眾志成城的努力。
在一味迎合商業的國產電影市場,能夠不趨同于它作,本身就已是個奇跡。更何況,《霸王別姬》還難得的,得到了意識形態方面的“特赦”。
時至今日,觀眾們依然期盼國產電影能有《霸王別姬》般的佳作,只是霸王已不在,只有虞姬在無人的夜里,四面楚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