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熱訊 > 關注 >

北大心理專家:“空心病”,正在毀掉那些優秀的孩子 每日速訊

作者:主創團

來源:新東方教育家(ID:xdfjty)

大家好,我是徐凱文,是一個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一個精神科大夫。


(資料圖)

我過去的幾十年一直從事心理健康的工作,尤其是在北大工作的12年,主要為北大的學生做心理干預。

我來說一些基本的數據:

中科院心理所做的國民健康心理調查: 中學生抑郁癥的檢出率為24.7%,四分之一的孩子有抑郁癥狀。

國家衛健委做的流行病學調查:17.5%的兒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礙。

南京腦科醫院做的研究顯示:全國中學生非自殺性自我傷害的發生率高達27%。

這些數據說明, 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正在侵襲青少年群體,已經不是個別問題,比例已達四分之一甚至更高,出現問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的一個基本觀點,這個真的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因為)每個家庭都有孩子,孩子都是我們最重要的人。

打個比方,2015年的時候,全國的霧霾都很嚴重,霧霾會直接導致呼吸系統疾病甚至癌癥的發生率飆升,昨天看到一個文獻,霧霾PM2.5的平均濃度增加10%,食道癌的發生率就增加18%,所以如果說不把霧霾治理好,單靠醫生去治療呼吸系統疾病顯然是不足以解決這個問題的。

我從業26年以來,兒童青少年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這不是靠增加心理科醫生能夠解決的,這是杯水車薪的狀況。

當一個池塘里的水出了問題,池塘里的魚再怎么長都可能出問題。

我相信每個父母都有感觸,現在的孩子確實不快樂?,F在,青少年教育出現一個怪現象: 雖然我們可以滿足孩子物質上的需求,但孩子們好像越來越不快樂。孩子們的分數越來越高,但是他們的學習動力越來越低,他們的創造力越來越差。

我在北大上課的時候,覺得我們的課堂越來越安靜,學生越來越善于寫筆記,寫的作業也越來越漂亮,但是很少看到獨特的見解,和挑戰老師、挑戰權威的勇氣。

我就說一個我經歷過的一個很典型的事情。前兩年,我在北大開了一門課叫《心理創傷治療》,學生會有兩周試聽時間。兩周后有個學生來問我,他說,徐老師我覺得你的課特別有收獲,講得特別好,知識面很廣,因為講到人類的歷史創傷。我說,我很歡迎你來選這個課。但他接下來的問題讓我很生氣,他說,徐老師你這門課給分高嗎?我最后的成績很重要,如果你給分不高的話,我就不選你這門課了,因為這會影響我的績點。

我生氣的原因是,難道你到最好的大學里,你能夠聽最好的老師的課,收獲得最好的東西不重要,重要的只是那個分數嗎? 分數是最不重要的東西,但為什么孩子把學習成績看得如此之重,這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

我們的學習條件越來越好,但是孩子的厭學越來越普遍。

以海淀家長為例,海淀可以說是全國教育最領先的一個區,我們竭盡所能耗盡家財為孩子買學區房,參加昂貴的補習班,但是孩子反感、拒絕,甚至和父母反目成仇。父母越努力,親子關系越差。

我們在過去幾年中和全國各地的教育局局長、校長、老師做了十多場的座談,近百場的訪談,我做了至少上萬個小時、幾千個孩子的心理咨詢。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我發現孩子越來越苦、老師越來越累、家長越來越焦慮,你怎么努力孩子都不配合,滿盤皆輸的局面。我們還處在更加內卷、更加內耗的狀態。

對此,我想談三個事情。

學業壓力

現在的孩子學業苦、學業累,作業多。

我有一個深切的感受,全社會都非常焦慮。從一個精神科醫生的角度來觀察,我們現在都有廣泛性焦慮,都有一些杞人憂天,都有對沒有發生的事情的過度的擔心。 我們總怕孩子一招不慎,滿盤皆輸,人生就會毀掉。

現在中考比高考壓力還要大,中考要分流,如果孩子不能上高中人生就毀掉了。孩子們覺得活著沒有快樂,因為他沒有時間快樂,甚至覺得人生無意義,他的所有時間都讓給了學習、作業、考試。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躺平不干了。

我女兒高三,前天她哭了一場,一模出來成績不夠理想,跟好朋友相比,我女兒進步不大。昨天晚上我跟她談到12點。

我想提問家長這樣三個問題——

Q1: 我們對自己親骨肉的愛,會不會因為她最后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而因此少一分?

Q2: 你能夠接受你的孩子不如你嗎?

Q3: 我們能接受孩子學歷沒我高、成績沒我好、掙錢沒我多,他們這代人不如我們嗎?

設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如果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可以上清北,我愿意跟他反目成仇,你愿意嗎?

我相信大家不愿意。但是心理咨詢中,我發現,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大學生,這樣的情況太多太多。

親子沖突

我特別想跟大家講的是家長 刻舟求劍。

這個刻舟求劍最典型的表現是什么?

剛才提到,我們能不能接受孩子不如我們,但你要理解怎么叫“不如”,是一定學歷比你高、學習成績比你好、掙錢比你多,才是一代勝過一代嗎?

我的一個基本的觀察,我們這一代人確實憑自己的努力,從農村、城市考進大學,上了名校,甚至于讀了博士,最后我們有了一個不錯的工作和事業,我們收入也不錯,對自己的人生還是比較滿意的,然后我們就有了想法,希望我們的孩子復制我們的成功,但人生可以被復制嗎?時代已經發生了劇變。

曾經有過一個來訪者,是一個高中女孩,她曾兩次到學校樓頂,很危險。

我們把她救下來以后,做了一次家庭咨詢。

他們一家人剛坐下來就開始吵架,內容是, 什么是幸福?

60后的父母是北京某高校教授,他們的回答是,吃得飽、穿得暖,人生就很幸福。

孩子一聽這個話就急了,“怪不得你們覺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原來你們覺得吃得飽、穿得暖就應該開心了,我一點都沒為此開心過!”因為她從來沒有失去過,沒有缺乏過這些東西。

她說, “我的幸福很簡單,跟錢一點關系都沒有,我希望能夠跟父母平等尊重地對話?!?/strong>

她說完后,她父母也急了,說:”我們怎么對你不平等、不尊重、不民主?我們民主得要命,我們所有的事情都要你自己做決定,還要怎樣?”

孩子一句話就把父母懟了回去,讓父母啞口無言,她說:“你們讓我做決定,但是如果我的想法跟你們的不符合,你們一定會說服我接受你們的說法,所以你們都是假民主,我早就知道這一點了,所以我每次都是猜你們想什么答案我就給你們,但是這不是我的決定,也不是我的生命,不是我的生活?!?/p>

親子發生沖突的時候,父母最委屈的是什么?——我給他設計的是最好的道路,我給了他最好的東西,為什么他就不肯要?為什么他就要犯那個錯誤,去嘗試那個錯誤?

我是這樣回答家長的:年輕最大的資本是可以犯錯誤,你就讓他錯一次,他無非就是想做這件事情,也許你覺得這不是最好的選擇,但這是他的選擇。

我寧可選擇一個自己想要的選擇,而不是別人給我安排的最好的選擇。你越是安排得多,越是控制得多,他越反感,越覺得這不是我的生命,也不是我的生活,我可以隨時不要它。

一個人要有很多支撐自己的東西,除了學習成績以外,人際關系、體育、勞動、朋友,這都是人生巨大的財富。假如所有這些東西都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分數,我們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

為什么孩子會空心? 因為覺得人生無價值、無意義。因為我們沒有給到孩子最美好的東西,他們甚至因此自我否定、自我貶低。

家長怎么做對孩子是最好的?

北大學生每年入學的時候,都要做心理健康教育。

我發現,最難傳遞的理念就是愛國。為什么愛國,我們和國家、民族的關系是什么?

我們可能會覺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自己努力的結果。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是建立在過去四十年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基礎上。因為國家越來越強大了,每個人的美好生活才會有保障。

文化是什么?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什么是道心,孔子明確解釋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明德是什么?孟子又進一步解釋,儒家文化當中核心的一個理念是什么?是仁,什么是仁?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所以利他的行為,人與生俱來惟善利他,能夠幫助別人,能夠對國家、民族有貢獻,這件事情是巨大的自我肯定,不需要人教,做到了就會有人性。王陽明說,夫仁者,天地之心。這是中西文化非常巨大的差異。

中國文化認為,人生而有良知。

但是為什么我們的孩子現在空心了?為什么他們焦慮、抑郁、自我否定。

我和湖南師范大學燕良軾教授,合作研究中學生、大學生的良心和空心的關系,結果發現: 良心有八個心:感恩心、孝敬心、責任心、是非心、惻隱心、羞恥心、寬恕心、誠信心。

我們應該教育我們的孩子有這八心,這是做人的本能,也是做人的智慧。

我們的孩子不快樂,是因為我們在做相反的事情。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要回歸學以成人,呼喚和幫助我們的孩子升級心靈。

現在物質上已經越來越好了,國家也越來越好了。接下來,就是要讓所有人成為越來越高尚和美好的人。

如何破解?我覺得這個影響到每個家庭每個人,所以我們要用治理霧霾的決心和思想,來治理教育病態環境。

學習不能講競爭。這句話是中國教育學會的名譽會長、北師大的顧明遠先生說的,令我非常受益。我們現在過度的競爭,失去對教育的初心,考試是為了更好地學習,是為了掌握知識,而不是為了最后的學習成績。學習只為考試,最后一定會厭學。

減輕孩子壓力,先處理家長焦慮。臨床中發現家長往往比孩子更焦慮,家長把焦慮傳遞給孩子,是孩子出現問題最重要的原因。

我總結一下, 家長不該做什么:

第一,家長一定不要把自己的焦慮和壓力給孩子。

第二,不要讓孩子卷入夫妻關系問題。如果夫妻關系有分歧你們自己解決,不要讓孩子當夾心餅干。

第三,不要只給錢不給愛。

第四,不要過度保護、寵溺孩子,破壞規則。

第五,不要把成績作為評判孩子的唯一標準。

父母一定要做的:

第一,陪伴孩子成長,享受父母的角色。

第二,我們的財富是為了給孩子更多選擇的自由,一定要注意保護孩子的創造力,和對學習、對生命的熱情,而不是學習成績。

我們往往因為學習成績結果把孩子逼出焦慮癥、抑郁癥來,但最重要的是他一生對學習的熱情、對生命的熱愛和創造力。

現在ChatGPT很流行,我們人類會不會被AI替代?我也跟很多一流的專家討論過,你知道人類最不可能被替代的就是無中生有的創造,一定要培養孩子們感恩和探索這個世界的熱情,而不要被成績摧毀。

第三,傾聽孩子。既有教育和規則,也有理解和尊重,要理解他們的世界跟我們差得很多,所以要傾聽孩子。

最后,行為世范,身體力行。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老師曾經下過這樣的論斷,現在的高校在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用儒家文化來講就是小人。因為我們沒有把孩子培養成君子,我想我們的家庭教育應該把孩子培養成我們文化認同的君子。

這是我的演講,謝謝大家!

來源 | 新東方家庭教育: 傳遞專業家庭教育觀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ID:xdfjtjy

作者 | 主創團

責編 | 曉穎

美編 | 姍姍

執行主編 |張凱

關鍵詞:

圖賞

在线看成人片,性感美女在线,91视频在线看,青柠电影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