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接種不良反應率
2020年12月15日至2021年4月30日,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65億劑次,報告預防接種不良反應31434例,報告發生率為11.86/10萬劑次。
其中,一般反應占83%,異常反應占17%,嚴重異常反應發生率為0.07/10萬劑次,發生概率在極其罕見(低于萬分之一)的范圍以內。
(相關資料圖)
我國新冠病毒疫苗的一般反應、異常反應發生率均低于2019年我國其他各類疫苗的平均報告水平。
什么是疫苗不良反應
疫苗不良反應是指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與受種者個體差異有關的、且與預防接種目的無關或者意外的反應,包括一般反應和異常反應。
一般反應:主要指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一過性反應,例如發熱、局部紅腫、硬結等癥狀。
異常反應:主要指造成受種者的組織器官或功能損害的不良反應,罕見發生,如急性嚴重過敏反應等。
新冠病毒疫苗接種不良反應主要有哪些
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應中的一般反應,主要表現為接種部位紅腫、硬結、疼痛等局部反應,發熱、乏力、頭痛等全身反應,是一過性的、輕微的機體反應,通常不需要治療。
新冠病毒疫苗不良反應中的異常反應,主要指造成受種者的器官或功能損害的相關反應,常表現為急性嚴重過敏性反應等,極少發生,需要及時就診治療。
發生異常反應后,個人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如果懷疑為接種疫苗后異常反應,需及時到醫院進行診治,并向接種門診、醫療機構或疾控機構咨詢、報告。對需要調查、診斷或鑒定的,受種者應當按照要求提供既往病史、就診病歷等相關資料,配合后續相關工作。
哪些情形不屬于預防接種異常反應?
1、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種后一般反應;
2、因疫苗質量問題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3、因接種單位違反預防接種工作規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導原則、接種方案給受種者造成的損害;
4、受種者在接種時正處于某種疾病的潛伏期或者前驅期,接種后偶合發病;
5、受種者有疫苗說明書規定的接種禁忌,在接種前受種者或者其監護人未如實提供受種者的健康狀況和接種禁忌等情況,接種后受種者原有疾病急性復發或者病情加重;
6、因心理因素發生的個體或者群體的心因性反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