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關鍵,而發展離不開金融活水為民營企業“解渴”?!蛾P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對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作了全面、具體的部署,其中就完善對民營企業融資支持部分,各金融機構正將這些融資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陸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簡稱“平安普惠”)多措并舉,列出廣度、深度、精度三張“清單”,建立小微金融服務長效機制,優化小微金融服務生態,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有效性、精準性。
擴廣度,讓小微“敢貸、愿貸、能貸、會貸”
小微企業規模小、信用度低、抗風險能力弱等原因,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也造成了小微融資服務繼續下沉的樊籬,限制小微融資質效的持續提升。在政策推動下,小微金融已經從信貸“獨木橋”發展成金融“立交橋”,銀行、擔保、保險多方合力構建“敢貸、愿貸、能貸、會貸”的小微融資支持長效機制。
通過融資擔保模式解決小微融資難題,是金融支持小微的獨特模式。據陸金所控股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持續推進旗下融擔公司100%增信的業務模式,不斷加大擔保比例。所謂100%擔保的業務模式,即平安普惠與銀行進行“銀擔合作”并不斷加大擔保比例,減少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的顧慮,助力合作銀行“愿貸、敢貸”,擴大小微融資的覆蓋面;對于銀行來說,可以破除與小微企業之間的隱性壁壘,為產融雙方提供精準對接,提高融資效率;對于平安普惠來說,新業務模式夯實擔保責任,獲得廣大合作銀行的認同。財報顯示,陸金所控股(不含消費金融子公司)所賦能新增貸款的風險承擔比例由去年同期的21.7%上升到39.2%,目前已與中國超過91家金融機構建立合作關系,作為資金增信合作伙伴,其中許多已合作超過3年。
挖深度,打通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科技創新是金融服務的護城河,平安普惠加速數字化轉型,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不斷提升小微服務力度,提升融資擔保效能,立體化拓展小微金融服務半徑。
平安普惠基于小微群體的融資需求和信用特點,發展出與傳統金融機構差異化的全流程獲客、風控和科技能力,以“全線上業務流程+線下咨詢服務”模式覆蓋各類小微人群,讓服務小微更加靈活,同時客群更加下沉,在助力中小銀行深耕本地市場,在服務長尾小微融資需求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貴州一家農家樂老板為擴大經營范圍,在手頭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希望通過貸款的方式實現改造升級,但是傳統金融機構申請貸款的流程又復雜冗長,讓他打起了“退堂鼓”。在朋友的推薦下,向平安普惠的咨詢顧問致電咨詢,通過溝通了解后,選擇了適合的融資解決方案,并在平安普惠陸慧融APP提交申請,且在當天放款,最終順利擴大了民宿規模。
此外,平安普惠推出的業內首個AI智能貸款方案“行云”,通過擬人AI客服“小惠”全程與客戶“面對面”服務,截至到2023年7月底已累計服務客戶74.7萬,客戶累計獲得借款1994億元,申請流程平均耗時降低31%,斷點數改善50%。
瞄精度,輕裝上陣聚焦“靶心”
在強大的科技和數據能力的支持下,平安普惠一方面降本增效,輕裝上陣;另外一方面,聚焦小微企業多個重點領域精準滴灌,與小微企業攜手共贏。
模具被譽為“工業之母”,而浙江則是我國壓鑄模具企業的集聚地。隨著我國前些年的高速發展,國內的模具行業也得到快速擴張,在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浙江某模具廠老板,在經歷了盲目擴張后,急需一筆資金進行企業轉型升級。
平安普惠始終關注各類市場主體優勢能力和資源,調整布局聚焦重點地區小微企業、關鍵人群精準支持,線下咨詢團隊對小微聚集的區域進行密集走訪。最終,模具廠在平安普惠的積極幫助下解決了資金難題,完成了工廠的產業升級。
助力小微企業,激活民營經濟活力不是一蹴而就,而需要持續用力。長效機制下,平安普惠做到了服務小微有廣度、有深度、有精度,并以科技加持、用模式幫扶,不斷探索服務小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關鍵詞: